電影節最新公告

★★2009第十一屆台北電影節圓滿落幕!精彩畫面請到相簿瞧一瞧 !(點這邊)★★

 

部落格文章繁多,請各位 善用左側「文章搜尋」功能, 找到您想閱讀的文章!★

 

★★台北電影節的相關新聞、資訊或觀點等文字,皆以台北電影節官方網站及部落格作為主要露出平台,如有其他網站或私人空間等出現與台北電影節相關之不當言論,屬於個人言論,並不代表主辦單位之立場,特此告知!★★

DISGRACE image #3.jpg

文∕大圈仔

         強暴,是罪行;但如果加害者和受害者雙方擁有不同膚色,那很可能會首先被當成一宗政治事件,而不只是一宗性別侵害案件;由澳大利亞電影工作者史提夫.雅各斯(Steve Jacobs)執導的《屈辱》(Disgrace),則準確地指出當中涉及的複雜性。

 

         該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J.M. Coetzee)同名小說,故事場景設定於種族隔離政策廢除後的南非,內容講述一位英國文學教授David Lurie(約翰.馬可維奇John Malkovich飾演),由於與一名女學生發生性醜聞而丟掉飯碗後,動身探訪住在偏遠鄉間的女兒;David Lurie本來期待能夠與女兒過一段平靜的生活,但卻不幸發現,原來自己的女兒長期被一群當地流氓(黑人)控制,甚至有一次David Lurie的女兒被輪暴,竟然發現自己不單全然無力阻止,而且在事後無法說服女兒挺身指控強暴犯,甚至被迫放任強暴犯繼續介入她的日常生活。

 

         柯慈近年移居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市(Adelaide)-誠如著名的民謠<再一個阿德萊德的無聊之夜>(One More Boring Night in Adelaide)指出,該市數一數二的無聊之地;不過,柯慈在阿德萊德2004年的作家節卻指出,基於他在南非的經歷,他認為該市是人間天堂;在阿德萊德,《屈辱》的上映成為了該市的一大盛事,當地主流報章《Advertiser》更有評論認為,從該片內容可以側面了解柯慈深愛阿德萊德的原因。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ISGRACE image #1.jpg

文∕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觀賞電影就如同閱讀文章。一部好電影,可以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讓觀者進行心靈活動。透過角色行為,情節安排,畫面光影氛圍鋪成,我們可以體驗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或思想。而一本好書,藉由仔細的描述與精彩的故事情節、獨一無二的感受,同樣能從文字當中咀嚼作者欲傳達的想法與觀點。如楚浮的《四百擊》就出現不少孩童書寫的鏡頭,電影原本就可以視為一種書寫的行為。文學與電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許多電影都改編自文學或小說,諸如近期改編自費茲傑羅短篇作品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或張愛玲短篇的《色戒》。Steve Jacobs執導,John Malkovich主演的《屈辱》(Disgrace)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John Michael Coetzee)的《屈辱》。雖然沒有讀過《屈辱》,但透過電影也能體會這是一部主題沈重深刻的作品。


       Malkovich
飾演一位在南非的大學教David,教的是文學。他有個召妓嗜好,而且對象一定要黑人。有一天,因緣際會,他與課堂上一位混血黑人女學生有進一步認識,在幾次接觸後,他強暴了她。女學生不堪其擾,藉由父親與友人揭發他的行徑,學校召開審查會。結果令人感到驚訝,教授對於女學生的控訴全部認罪。於是學校要他公開認錯,他卻拒絕。他認為在法律上他有罪,撇開法律規範,他不認為有錯。最後他選擇離開,前往鄉下去找關係疏離的女Lucy。在鄉間的日子,他訝異 Lucy 的生活方式。她與一位老黑人共同擁有土地,黑人甚至可以直接進出她的房子。David 雖然不苟同這樣的生活方式,但也無法改變干涉女兒。在一個悶熱的日子,一個事件令他陷入痛苦深淵 。每天面對女兒,對他是種折磨,整個張力就由此展開。

       David是個有優越感的白人,甚至種族歧視,從他召妓都要黑人這點就可以看出。黑人對他來說,就是性的服務者,藉由性的宣洩,滿足他的驕傲。更甚者,當他強暴黑人女學生,在道德良心上,完全沒有一絲內疚或罪惡感,他視之理所當然。這對觀者來說是感到非常驚訝與錯愕。David不像一般類型電影裡的壞人,作姦犯科或是一些不堪的過往,以致扭曲他的行為。他也不似《沈默的羔羊》裡Anthony Hopkins飾演的Hannibal,是個天才型的罪犯。一個溫和普通的文學教授,應是有良知的人,卻打從內心沒有悔意。尤其Malkovich演來不慍不火,簡直就要人相信他的行為是對的。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屈辱》Disgrace

文∕處之翼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之作《屈辱》的同名電影,在描述幾名角色的人生抉擇之間,竟也毫不留情地點出全體人類,在欲望與無欲之間掙扎所必須翻滾滿身的屈辱之泥。主修英國浪漫時期詩選的白人教授,竟諷刺性地跟循浪漫主義派詩人隨「心」所至,不受教條束縛之主張,任意與女學生發生關係。從他的審判過程來看,他絲毫無覺自己之謬誤,反而以一場高知識論戰自覺擊垮審判員,堅持自我主張。

 

         我們可以循著教授的高傲來檢視他的人生脈絡。基本上,他象徵著一切高雅、合乎的「社會符碼」。教授,浪漫詩人,高雅音樂與酒,但他毋寧是梭羅筆下所謂的「哲學教授」而非「哲學家」,意即他熟知哲學,可是並無實踐。這也是為什麼他可以承認自己的錯誤但並不懺悔,讀了諷刺自己的詩句卻無羞愧。相反的,居住在象徵著理想世界的農場的教授女兒,自力更生地實踐著與教授相反的人生哲學。

 

         在暴力事件發生以後,這兩個極端的符碼在故事中誕生了變化與新的可能性。自社會符碼轉變為種族與性別符碼。值得探討的是,教授原先以白人自詡,視黑人為「落後,原始,低等」之人種,但這樣的揣想(presumption)毋寧是建立於「黑人將會溫順馴服於白人之下」的想法之上。在暴力事件過後,教授的揣想受到衝擊,黑人在他心中不再扮演全然被踩在底下之羔羊,但仍然是「落後低等」的,而這樣的思想轉變更重新混和了他對黑人的仇視。從純然的鄙視與毫無警戒,到最後的警戒、害怕,揉合仇恨與仍未消逝之鄙視,教授對黑人的觀感,的確是複雜且值得探討的。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ntc.jpg 

圖片左前起:

《陽陽》鄭有傑、《找一張床》亞歷克.多斯.桑度斯、侯孝賢、《不灯港》內藤隆嗣、《窒息暴戾》梁益準。

 

圖片左後起:

《在世界轉角遇見愛》史蒂芬.柯曼達瑞夫、《火蜥蜴帕布諾.阿奎羅、《我的寂寞花園安立奎.瑞維洛、《停車曾佩瑜、《女僕賽巴斯汀.西瓦。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ward.jpg  

  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特別加映場 New Talent Competition Special Screening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1004_cut.jpg 

圖片由左至右依序為《窒息暴戾》導演梁益準、《陽陽》導演鄭有傑、《不灯港》導演內藤隆嗣、《找一張床》導演亞歷克.多斯.桑度斯、《女僕》導演賽巴斯丁.西瓦、《火蜥蜴》導演帕布洛.阿圭羅、《我的寂寞花園》導演安歷奎.瑞維洛、《在世界轉角遇見愛》導演史蒂芬.柯曼達瑞夫)

 

         台北電影節重點活動「國際青年導演競賽」明天即將揭曉,評審團成員們為了拔擢最優秀的作品,加開多次評審會議,力求充分討論各個作品的表現。另一方面,應邀來台參加競賽的導演們,也利用閒暇時間,前往龍山寺體驗台灣地方文化,並作彼此一番交流,更趁機求神拜佛,祈求明天(07/03)能夠得到大獎。

 

         本屆擔任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的評審團主席,是德國新電影教母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擔任過聯合國電影委員會重要職務的她,在本次評審過程當中,充分發揮她當時的魄力,要求每位評審團成員充分表達對每部競賽作品的觀感,交叉辯論,以選拔出最優秀的作品,因此評審們加開好幾次映後即時會議,顯然本屆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的作品都有不錯的表現,讓評審們大傷腦筋。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待消失的影片》The Vanishing Film

文∕李幼鸚鵡鵪鶉(資深影評人)

       「我的生活就是一部重複交替的電影。排得不好。演得也不好。剪接更不好。總而言之,就是一個敗筆。既是一部偵探片,卻沒有謀殺,沒有警察,也沒有受害者。沒有主題,什麼都沒有。其實具備這樣一些條件,本來也可以成為一部真正的電影。」這番思維,是周東彥導演的實驗短片《待消失的影片》(Le film à Disparaître)的開場女聲獨白,第一個章節的標題是<La vie à Disparaître>(待消失的生活)。

 

         這些子句,對照了「生活」與「電影」,也辯證了兩造。有趣的是,生活糟糕的人,拍出來的電影未必拙劣。我親眼見過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很不會打理生活,像個小孩極度依賴妻子,電影《霧中風景》卻是稀世傑作。女聲繼續獨白:「但是沒有。只有虛假。你看,如果不是那樣,那又可能是什麼呢?」彷彿個人相當自覺地省思,一面自嘲自貶、百般無奈,一面又向各處延伸(提醒你我開發出)別種可能性。畫面呢?女主角(彩色畫面)常常背向觀眾或只是側面,縱然正面對著你我,她的影子卻比本尊更明顯,與本尊已構成雙重「自我」(以上是前景),這個章節的畫面背景卻是雷奈黑白電影《廣島之戀》(瑪格麗特莒哈絲編劇)的這個場景、那個場景。第二個章節是<待消失的他>(Il à Disparaître)。畫面是女主角(彩色)常常背向觀眾,她面對的是「影像」(也是彩色,一個女人背向觀眾或在海邊或在火車車廂的窗邊)。同樣是生活與影像並置,上一章節是別人(雷奈)的影像、是黑白的畫面,這個章節是(可能是、而且一定是)導演周東彥的、彩色的影像而且是男聲獨白(常提到「他」,以及「你」或「妳」)。要小心的是,上一章節的女聲果真是女主角的獨白嗎?從莒哈絲以往親自導演的電影到周東彥這個短片,可能是、也可以是另一個女人在「畫外音」旁白!火車奔馳,大海固定在原處,有「動」、「靜」之別。但車窗外飛速被拋在後的風景,與浪花澎湃,其實都在「動」的呢!第三個章節是<待消失的海>(La mer à Disparaître),背景「影像」是海景與大樓,紅橙得很亮,前景現實「生活」的女主角宛如剪影般,暗得只見輪廓。女聲常用「你……」獨白,還穿插莒哈絲導演的電影《印度之歌》的主題音樂。第四個章節是<待消失的寫作>(L’Ecriture à Disparaître),迷宮般的房間走道長廊,最讓人喚起雷奈電影《廣島之戀》與《去年在馬倫巴》的類似構圖與攝影機一路前進拍攝。女主角逐漸浮現並往前走,攝影機後退拍攝。第五個章節是<待消失的死亡>(La mort à Disparaître),女主角在水中,海景。(生活與影像合一?室內的她果真到了大自然的海邊?)女聲獨白。這些影像自已互相溶接(有人說疊印是攝影與映現的範疇,溶接是剪輯的領域),並溶接到她迷宮般室內長廊。(進出兩種空間?或是穿梭「生活」與「影像」?)她一襲白衣(以往大多是黑衣或深色衣衫)逐漸走近、面對你我。雷奈的《廣島之戀》早已是影史上頂尖的如詩的電影傑作,周東彥不但勇敢借用一些片段,而且自己也成就了一部如詩的電影。取材莒哈絲與楊.昂德黑(Yann Andrea)的文本,林如萍主演,陳世杰男聲幕後合演。五個章節整合了也集結了人與我、黑白與彩色、正面與背面、明與暗、動與靜、進與退、生活與影像、影像與影像…。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見烏托邦》Night of an Era

陳韋綸

 

《再見烏托邦》(Night Of An Era)將在7月初於台北電影節上映,此片導演盛志民1992年畢業於北京廣播電視大學,修習建築結構,但1969年誕生的執拗青春,啃食各種洋派思想是肯定的;走出校園,一幫人一週四日廝混玩耍一塊兒,淑女之夜去麗都飯店迪斯可,周末在另一個派對上演出,下台一鞠躬後嗑飯,席間包括何勇與張楚等將在九零年代迅速燃燒的搖滾歌手們。睡覺不躺床,偏偏硬骨頭夾著草席碰冷地板。盛志民說當時就是覺得這幫人特別「帥」,服飾上或是髮型上都是。另一次訪問,回憶八零年代末期的他曾言:「當時覺得真正的生活方式掌握在我們的手裡。它是人性的、破壞道德的,但生活方式是對環境的一種態度,這給我們激情,還有同甘苦共患難的氣質。」

 

然而一切在1993年間產生變化,那年台灣滾石唱片在北京王府井飯店替竇唯當時的黑豹樂隊發行白金唱片。當時盛志民開始走向人生另外一條道路,與戲劇先鋒孟京輝做劇場,隨後轉行電影,做過《愛情麻辣燙》副導演,以及陳果與賈樟柯的電影製片。比賈樟柯長一歲的盛志民,直至2002年才導了自己第一部片,離開大城市北京,進入真實的中國,這是盛志民對於第六代導演的自我認同。

 

1994年《北京青年報》張楚、何勇與竇唯成為報導主角,前兩次該報與搖滾相關報導分別為Nirvana樂隊主唱Kurt Cobain與當時唐朝貝斯手張炬的死亡。該年三人專輯《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垃圾場》與《黑夢》高踞該報銷售排行榜前三名,皆由台灣魔岩發行,被稱之「魔岩三傑」;中國樂評顏峻口中過著波西米亞、反體制日子的一群「氓」並在同年登上香港紅勘體育館的舞台,成為「搖滾中國樂勢力」。然而隨著國內盜版興起、魔岩與其所持的資金離開中國大陸。北京搖滾高潮之後的20年,盛志民表示與當初幾位老朋友依舊維持著酒館內點頭之交的情誼,但也好奇當初竇唯做夢樂隊那個漂亮的吉他手吳柯去了哪?流言蜚語之間打探,卻得等到走入一間汽車配備行與這位16歲便在搖滾圈打滾的小柯父母談起,才知24歲之際小柯吞食過多曲馬多鎮定劑而死,爸媽放棄他的骨灰。盛志民的《再見烏托邦》由此開展,回追幾位九零年代初期叱吒風雲的搖滾藝術家(rock & roll artist,盛志民於片中對於張楚等人打上的稱呼)之今昔;然而,譬如攝影過程中那位八零後錄音師對盛志民所言:「我以為他們應該開凱迪拉克,帶大鑽戒,跟著幾個小弟……」故事並非如此。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出寂靜》Beyond Silence

文∕吳俞萱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走出寂靜》(Beyond Silence1996)是一部出色的德國電影,讓我們感受到擁抱之中溫暖卻窒息的愛,像雙面利刃。

 

         故事敘述女孩萊拉住在德國南部小城,由聾啞的父母親撫養長大。學會講話以後,她就成為家庭對外溝通的橋樑。一次平安夜家族聚會,音樂家姑姑發現了萊拉的音樂天份,送她一只黑管,開啟了她的音樂世界,也扭轉了她和父親之間的關係。

 

         萊拉開始練黑管、戀愛、晚歸,慢慢脫離父親的掌控。她在家庭與夢想、責任與自由之間,被激烈地撕扯著。最後她毅然決然地搬到姑姑家去住,準備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考試當天,父親出其不意地出現,用手語告訴萊拉:「雖然我聽不見,但是我願意體會。」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席之地》A Place of One`s Own

文∕鯊魚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在幽默中帶著一股強烈的諷刺,對當下台灣社會的環境有著深刻的體會、揭示與省思,電影所闡述的其實不是什麼深奧的道理,而是生活周遭每日可見的景況,只是它過於頻繁以致我們都容易忽略這些問題的存在。

         莫子(莫子儀飾演)是位有才氣卻不受到大眾賞識的音樂創作歌手,直到一次他意外身亡後,才引起社會大眾的注目而步上「梵谷」的後塵。小剛(唐振剛飾演)在房屋仲介打著發傳單的零工,父親林師傅(高捷飾演)從事紙紮的工作,擁有一身的好手藝卻不受到賞識,妻子阿月嬸(陸奕靜飾演)以替人看照墓地來貼補家用,在這微薄的經濟收入下林師傅卻急需要一大筆開刀費。在這人吃人的競爭社會底下這群底層人物又該何去何從?

         在資本發達的時代,M型社會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在功利追求底下位居上層階級的得利者仍在用盡各種手段,從低下層人民的生活中榨取更多的財富與資源。片中最明顯的刻劃便在於林師傅一家人位了籌醫藥費,阿月嬸不惜向黑道借錢,並瞞著丈夫同意黑道將林師傅原本要做給自己的「豪華紙紮住所」給搬到自己所開的金寶塔前展示,兒子小剛則與一位富裕的室內設計師達成協議,將自家這風水寶地轉賣給他,並到城市中買了一棟公寓。一直被蒙在鼓裡林師傅出院後才逐漸知曉真相,卻也無力挽回。在此導演運用了「虛」與「實」做了諷刺性的處理,在現實的社會中林師傅的土地在無奈下被轉賣,在虛(死後的世界)的一面,連自己精心打造的紙紮房也被剝奪。在這經濟強權的社會體制下,低下層的人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當現實生活的土地被取走後,連死後的空間也被資本計算下的利益給收編,導演利用這對比再現出這社會世態可悲的一面,而林師傅的「豪華紙紮住所」也是個尖銳的諷刺,生前他沒有辦法過好日子的生活,連土地都將被收購,所以他只有將對現實生活的渴望轉移到紙紮房屋上,打造了精緻豪華的住所,換句話說在現世無法滿足的心理空缺,只有到死後再去尋找。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