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圈仔
強暴,是罪行;但如果加害者和受害者雙方擁有不同膚色,那很可能會首先被當成一宗政治事件,而不只是一宗性別侵害案件;由澳大利亞電影工作者史提夫.雅各斯(Steve Jacobs)執導的《屈辱》(Disgrace),則準確地指出當中涉及的複雜性。
該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J.M. Coetzee)同名小說,故事場景設定於種族隔離政策廢除後的南非,內容講述一位英國文學教授David Lurie(約翰.馬可維奇John Malkovich飾演),由於與一名女學生發生性醜聞而丟掉飯碗後,動身探訪住在偏遠鄉間的女兒;David Lurie本來期待能夠與女兒過一段平靜的生活,但卻不幸發現,原來自己的女兒長期被一群當地流氓(黑人)控制,甚至有一次David Lurie的女兒被輪暴,竟然發現自己不單全然無力阻止,而且在事後無法說服女兒挺身指控強暴犯,甚至被迫放任強暴犯繼續介入她的日常生活。
柯慈近年移居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市(Adelaide)-誠如著名的民謠<再一個阿德萊德的無聊之夜>(One More Boring Night in Adelaide)指出,該市數一數二的無聊之地;不過,柯慈在阿德萊德2004年的作家節卻指出,基於他在南非的經歷,他認為該市是人間天堂;在阿德萊德,《屈辱》的上映成為了該市的一大盛事,當地主流報章《Advertiser》更有評論認為,從該片內容可以側面了解柯慈深愛阿德萊德的原因。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武(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觀賞電影就如同閱讀文章。一部好電影,可以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讓觀者進行心靈活動。透過角色行為,情節安排,畫面光影氛圍鋪成,我們可以體驗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或思想。而一本好書,藉由仔細的描述與精彩的故事情節、獨一無二的感受,同樣能從文字當中咀嚼作者欲傳達的想法與觀點。如楚浮的《四百擊》就出現不少孩童書寫的鏡頭,電影原本就可以視為一種書寫的行為。文學與電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許多電影都改編自文學或小說,諸如近期改編自費茲傑羅短篇作品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或張愛玲短篇的《色戒》。Steve Jacobs執導,John Malkovich主演的《屈辱》(Disgrace)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John Michael Coetzee)的《屈辱》。雖然沒有讀過《屈辱》,但透過電影也能體會這是一部主題沈重深刻的作品。
Malkovich飾演一位在南非的大學教授David,教的是文學。他有個召妓嗜好,而且對象一定要黑人。有一天,因緣際會,他與課堂上一位混血黑人女學生有進一步認識,在幾次接觸後,他強暴了她。女學生不堪其擾,藉由父親與友人揭發他的行徑,學校召開審查會。結果令人感到驚訝,教授對於女學生的控訴全部認罪。於是學校要他公開認錯,他卻拒絕。他認為在法律上他有罪,撇開法律規範,他不認為有錯。最後他選擇離開,前往鄉下去找關係疏離的女兒Lucy。在鄉間的日子,他訝異 Lucy 的生活方式。她與一位老黑人共同擁有土地,黑人甚至可以直接進出她的房子。David 雖然不苟同這樣的生活方式,但也無法改變干涉女兒。在一個悶熱的日子,一個事件令他陷入痛苦深淵 。每天面對女兒,對他是種折磨,整個張力就由此展開。
David是個有優越感的白人,甚至種族歧視,從他召妓都要黑人這點就可以看出。黑人對他來說,就是性的服務者,藉由性的宣洩,滿足他的驕傲。更甚者,當他強暴黑人女學生,在道德良心上,完全沒有一絲內疚或罪惡感,他視之理所當然。這對觀者來說是感到非常驚訝與錯愕。David不像一般類型電影裡的壞人,作姦犯科或是一些不堪的過往,以致扭曲他的行為。他也不似《沈默的羔羊》裡Anthony Hopkins飾演的Hannibal,是個天才型的罪犯。一個溫和普通的文學教授,應是有良知的人,卻打從內心沒有悔意。尤其Malkovich演來不慍不火,簡直就要人相信他的行為是對的。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處之翼(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之作《屈辱》的同名電影,在描述幾名角色的人生抉擇之間,竟也毫不留情地點出全體人類,在欲望與無欲之間掙扎所必須翻滾滿身的屈辱之泥。主修英國浪漫時期詩選的白人教授,竟諷刺性地跟循浪漫主義派詩人隨「心」所至,不受教條束縛之主張,任意與女學生發生關係。從他的審判過程來看,他絲毫無覺自己之謬誤,反而以一場高知識論戰自覺擊垮審判員,堅持自我主張。
我們可以循著教授的高傲來檢視他的人生脈絡。基本上,他象徵著一切高雅、合乎的「社會符碼」。教授,浪漫詩人,高雅音樂與酒,但他毋寧是梭羅筆下所謂的「哲學教授」而非「哲學家」,意即他熟知哲學,可是並無實踐。這也是為什麼他可以承認自己的錯誤但並不懺悔,讀了諷刺自己的詩句卻無羞愧。相反的,居住在象徵著理想世界的農場的教授女兒,自力更生地實踐著與教授相反的人生哲學。
在暴力事件發生以後,這兩個極端的符碼在故事中誕生了變化與新的可能性。自社會符碼轉變為種族與性別符碼。值得探討的是,教授原先以白人自詡,視黑人為「落後,原始,低等」之人種,但這樣的揣想(presumption)毋寧是建立於「黑人將會溫順馴服於白人之下」的想法之上。在暴力事件過後,教授的揣想受到衝擊,黑人在他心中不再扮演全然被踩在底下之羔羊,但仍然是「落後低等」的,而這樣的思想轉變更重新混和了他對黑人的仇視。從純然的鄙視與毫無警戒,到最後的警戒、害怕,揉合仇恨與仍未消逝之鄙視,教授對黑人的觀感,的確是複雜且值得探討的。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Dorasinben(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家,永遠都是心靈救贖之地,對《愛瘋狂》(CRAZY)的Zack如此,對《小太陽的願望》(Little Miss Sunshine)裡的每一個家庭成員亦然,對《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樂團無預警解散,回到山形,意外接觸到喪葬業的大悟更有深刻的體會。
故事講述保加利亞一個生存在共產主義鐵幕下,動輒得咎、毫無思想自由的三代同堂家庭,因為父親遭到公司主管思想禁鋸,要求監視自由派的岳父,並照實寫成報告之下,決定帶著妻兒舉家前往德國,展開新生活,十幾年後,亞歷山大一家三口發生車禍意外,亞歷山大失憶後,一名自稱是他外公的男子找上他,並帶著他,踏上單車返鄉之旅,而亞歷山大在這段尋根的公路之旅上,究竟會有什麼樣的體驗和經歷?
全片我有兩個哭點:第一個是當年幼的亞歷山大,在庇護所和小女友坐在迴廊上,他對著小女友說:「我阿公說如果我有話想對他說,就對著天空說,白雲會幫我把話傳達給他。」第二個是,當車禍失憶的亞歷山大,跟著外公單車之旅回到當年的庇護所,他搬開了石頭,取出幼時藏在洞中的小汽車,一連串車禍前的回憶一湧而出,他眼中流下眼淚時。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Alan(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改編自德國作家伊利亞托亞諾﹙Ilija Trojanow﹚半自傳小說的保加利亞電影《在世界轉角遇見愛》,劇情描述一個因車禍意外而失去記憶的德國男子亞歷山大,此時出現了一名自稱是他「祖父」的老者,在他的循循善誘下,祖孫兩人協力翻山越嶺,回到了故鄉,也奇蹟似地找回了他所失去的一切記憶,還有新的人生…。
電影的幅度橫跨了三個世代,彼此交錯,相互牽連,開場戲以近似《艾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elie Poulain),那種俏皮幽默的旁白,以及昏黃仿古的溫暖色調,揭開序幕,之後又逐漸轉為蕭瑟壓抑的政治壓迫。電影一直以風格迥異的順序倒敘交錯進行,一段是過去政治恐怖下的壓抑陰影,一個是現在民主的悠閒自由。令人覺得心驚的是,過去的恐怖政客到了現在,還會隨著時代「進化」成為愛民親和的政治人物,一幕攝影機沿著公路往上帶到路邊的競選海報刊版時,高壓獨裁統治時的政客現今竟然轉變成民主時代的候選者。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本片在編導不急不徐的溫情營造下,還不忘夾帶批判的意味在其中,使它不完全是部悲喜並置的感人好戲,或許政治上的諭示也是他的另一個重點。
本片也像是一部公路電影,祖孫兩人騎著協力車,翻山越嶺踏上尋根之旅,沿途上的人事物成為天然的背景,鋪展成一段段動人的故事。所以當中某段,男主角亞歷山大在途中巧遇一位美麗女孩時,祖父百丹鼓勵他,「主動點!愛情來地很突然但卻也稍縱即逝」。所以電影有很多都是類似此類開導教化的安排。而這類長者引領年輕後輩從對立、摩合到最後相互扶持的橋段組合,使人很自然的想到中國電影《那山那人那狗》,當中的感人父子傳承,又似《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歷經世事的長者,帶領著後輩見識不同的人生風景的成長教誨。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游惠君
或許你不看紀錄片,或許你不是國片觀眾,但你絕對看過鍾孟宏導演的作品,從純水到SKII,從Nissan到Lexus,或者《躺在你的衣櫃》MV,一般人會說他是從廣告跨界到電影,其實應該說他是從廣告重回電影。
受到臺灣新電影的洗禮,而對電影懷抱無限憧憬的鍾孟宏,交大資訊工程系畢業後,前往芝加哥藝術學院研習電影製作,返國後卻遇上台灣電影的最低潮,因緣際會進入廣告圈從助理、副導做起,他的影像充滿纖細的質感與音樂般的律動,在廣告圈闖出一片天;期間他仍未放棄電影,短片《逃亡》、《驅魔》 與《慶典》連獲1994、95金穗獎優等短片,劇本《三重奏》(1994)獲得新聞局優良劇本獎。
懷抱電影夢的人永遠無法忘情電影,2006年鍾孟宏完成第一部長片《醫生》,一部探討死亡的類劇情紀錄片,紀錄一位失去小孩的醫生面對癌症病童,如何在父親與醫生雙重角色中重新認識自己?主題感傷催淚,風格卻相對冷冽,獲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紀錄片雙年展亞洲獎優等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獲邀參加MOMA紀錄片雙周展。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Anderson(影評人)
故事講述智利一個富有家庭,這家人有一位女僕,主人似乎也把她當一家人看待。她給了這個家她的全部青春,但就在服務了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主人決定聘請新的女僕了。盧卡無所不用其極地將新來的幫傭搞走,直到有一天來了真正的對手…。《女僕》曾獲得日舞影展重要獎項,在乍看平實故事下,卻有著相當的爆發力,場景幾乎集中在一個房子裡,讓人心的黑暗與複雜,更添了幽閉的力量。飾演女僕的演員演技精湛,令人眼睛為之一亮,而她也以此片拿下數個表演獎項。
要呈現一個家庭裡的故事,卻拉出了一個女僕的位置,這是一個既是當事人又是旁觀者,既是核心的發動者又是被牽動的無關者的角色。藉由她,讓整個家庭瑣碎的轉動,折射出不同的觀看與思考切入。在女僕人選的權力角力之中,這部電影除了劇情曲折、高潮迭起,卻也呈現了一個家庭裡外的立體。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游惠君
年僅三十的智利導演賽巴斯丁.西瓦,優游於各類當代藝術之中,繪畫、電影、音樂、插畫等,過人的精力與多才多藝令人折服。西瓦在智利電影學院修過一年電影製作後,旋即前往蒙特婁學習動畫,畢業後辦了第一次插畫個展,同時籌組了CHC流行樂團,CHC已在英、美發行過三張專輯;於紐約展出個人畫作期間著手編寫黑色喜劇《La Vida me Mata》。
2007年西瓦回到智利錄製了一張個人專輯,第一部長片《La Vida me Mata》正式開拍,影片獲選瓦爾迪維亞國際影展競賽片智利代表,在智利電影圈引起一陣小小的騷動,直到2008年洛杉磯拉美影展,陽光南美強烈的鮮亮影像,以及特有的詭異風格,受到國際影評矚目。
第二部長片《女僕》以智利傳統中上階層家庭傭人的故事為背景,這也是導演本身的成長環境。平凡無趣甚至有點刻薄的女僕Raquel在主人家奉獻了23年,除了階級差異外猶如家庭成員,連主人都要讓她三分,主人體恤Raquel的辛勞決定幫她找個助手,然而工作是她的全部,工作領域猶如她的私人城堡,根本不容許他人越雷池一步,新來的女傭總是被Raquel耍手段逼走,直到開朗的Lucy出現,讓劇情產生有趣的轉折,為她的生活開啟了另一扇窗 。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游惠君
剛開始認字的六歲小男孩,被突然出現的母親帶離安適的環境,前往她心中的烏托邦-El Bolson追尋新生活,小男孩只能束手跟著陌生的媽媽,一頭栽進人蛇雜處的嬉皮公社,驚慌地看著瘋狂的成人世界和充滿敵意的環境,小小腦袋在理解這些大人的生活哲理前,他只想好好地過日子。
1960年代,歐洲嬉皮開始在阿根廷南端的巴塔哥尼亞 El Bolson聚集,建立理想的無核家園,丘陵起伏道路崎嶇的險峻環境裡,是愛與和平的嬉皮天堂,對小孩而言卻像個怎麼也走不出的地獄叢林,生長於此的導演透過一個小孩的視角,犀利地冷眼觀察這個天堂中的地獄。
近來很少看到電影感如此豐富的影片,每個鏡頭都充滿訊息,細膩地描繪主角的心情與景況,當媽媽回家尚未進入畫面時,觀眾從一節撒落桌面的煙蒂,以及指甲參差污穢的一隻手,便能在腦海中描繪出這個媽媽的形象,當小男孩第一次與媽媽面對面時,我們看不到媽媽的臉,只看到小孩失焦的後腦勺,媽媽的形象從未在小孩的腦袋裡出現過;手持攝影機的主觀鏡頭精確掌握小孩的惶惑與轉變,層次細膩分明地描繪被迫長大的小孩,讓人對這位新導演的功力充滿敬畏。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游惠君
木訥寡言的萬造(從影片開始十八分鐘後才開口)打了半輩子魚,一個人捕魚、織魚網,一個人買菜、吃晚餐,每天面對的不是茫茫大海便是空蕩蕩的屋子。對他而言一朵紅玫瑰代表隆重,親手縫一條頭巾代表愛意,全家戴墨鏡野餐晒太陽是幸福,一手拿漢堡一手撥頭髮是帥氣,不過這似乎無法為他增添什麼女人緣。
一天,小漁村舉辦了一場「漁師限定」的都會女子相親大會,為女人告急的打漁郎搓和對象,這年頭要在相親會上展現個人魅力,先自拍一段影片才是王道,萬造的獨門魅力雖然不太吃香,鎩羽而歸,他的影片倒是引起了一陣騷動,一對母子在他錄影時如背後靈似地悄悄探出頭來,原來… 原來他的幸福就在自家的櫥櫃裡!天上掉下一個速成家庭給萬造,或許幸福不遠了,不過速成的幸福還是要付代價的。
導演在配樂上耍了點頑皮,每當主角出門捕魚時,背景必是輕快的西部片配樂,他就像孤獨的牛仔,偶而還得擺個架式耍耍帥,相親大會的背景則是巴洛克宮廷樂,與一屋子打扮俗艷的純樸鄉民相映成趣。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Steven(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這部保加利亞電影以絕妙有趣的情節發展去闡述人生哲學,本片改編自德國作家Ilija Trojanow的同名小說,編劇以機智風趣的對話編排來表現影片中所要表現出人生哲理,簡單有趣卻不失寫實味道,而帶有狂想色彩的情節更讓觀者有種人生寓言的味道,精準有力的過去和現在的交錯剪輯,更是用的十分出色。
這部片的劇情大綱-為了一探自己過去,他決定展開這趟「回家」之旅…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武(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我是誰,為何存在?
這是哲學家的老生常談,還是我們夜闌人靜時,內心深處的呢喃低語。
我是誰,是一個名字,是眾人眼中的形象,亦或是生命點滴堆砌而成的回憶。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小智(電影部落客)
每逢台北電影節,總是讓我暗地盤算到底哪一部片,得以騙走我第一滴淚。回想去年,德國的《當櫻花盛開》(Cherry Blossoms-Hanami)狠狠奪走我第一滴淚水,對於片中闡述的親情及愛情,現在回想起來仍舊津津有味。來到今年,聽說戴立忍執導的《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以及馬來西亞導演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的《戀戀茉莉香》(Talentime)同樣都是超級催淚彈,但畢竟看片順序有先後,在尚未觀賞兩部影片之前,反而是保加利亞導演史帝芬柯曼達瑞夫(Stephan Komandarev)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在世界轉角遇見愛》(The World Is Big and Salvation Lurks Around the Corner),率先奪走我今年電影節的第一滴淚。雅俗共賞的故事情節,笑中帶淚的劇情刻畫,尤其是那溫暖的親情闡述,最能打動人心底層最原始的悸動,引起深刻共鳴。
片中年幼的亞歷山大,曾經對自己的父母說:「我想要回家。」不過共產主義的壓迫,讓一家子總是回不了家。等亞歷山大長大成人,一場車禍,反而開啟了他的回家之旅;一通電話,同時也開啟了祖父百丹(米基馬諾洛維克Miki Manojlovic飾演)的尋孫之旅。爺孫兩人,於某種程度都有實質「出走」意味,但卻毫無難以跨越的親情鴻溝,抑或似近實遠的情感差距。一台協力車,帶出一場關於「記憶」的旅程,並具有公路電影的閒適調性。導演巧妙在影片的直線敘事當中,穿插爺孫兩人的回憶,其中偶有悵然若失,偶有嘻笑溫暖;好似溫柔浪漫,好似渾沌澎湃,兩者相互依偎,相互融合,這就是本片真正迷人的地方。
全片壟罩在巴爾幹國度的壓抑共產氛圍,不過導演並不詳加描述,反而只是清描淡寫帶過,以一種哀而不傷的勇氣,展現苦中作樂的幽默感。可從片中看出導演對劇情存在精巧算計,不僅戲劇結構完整,台詞更耐於推敲,或許「完整」到讓人稍嫌釜鑿痕跡,但整體劇情依舊予人舒適之感。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游惠君
2008年之前,梁益俊對一般觀眾而言仍是《我們的幸福時光》(2006)、《強敵》(2006)、《品行不良》(2002) 等片中偶像身旁的角色,首次執導的長片《窒息暴戾》在釜山影展首映後引起國際各大影展矚目,自2009年在鹿特丹拿下最佳影片金虎獎後,短短四個月內已在國際影展拿下八個大獎,包括杜維爾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費比西獎、新加坡國際影展最佳演技獎…等。
表演科班出身的梁益俊,26歲入行演戲時,對幕後工作並沒有太多想法,在拍片過程中對導演的角色產生興趣,邊演邊學,於2005年拍出第一部短片《Always Behind You》在首爾獨立影展獲得觀眾肯定,接著便開始構思籌拍長片,他以自己經歷過的荒唐歲月,以及韓國底層生活為藍圖,自編、自導、自演完成一鳴驚人之作《窒息暴戾》。
《窒息暴戾》韓文片名똥파리(Ddongpari)意指「糞蠅」,點出片中以討債為業的主角金相勳的社會地位-污濁角落裡人見人厭,避之惟恐不及的街頭混混,他的性格乖張暴戾,有如麥克李《赤裸》中的強尼。雖然不太精明,但一觸即發的壞脾氣像是種無法控制的強迫症,似乎是為了發洩積鬱心底的龐大壓力;葬送他童年的「父親」是生命中最大的陰影,唯有面對妹妹與外甥時,才能稍稍顯現內心柔軟的一面。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源起
「怎麼會想到要拍以混血兒為主題的電影?」這是觀眾最常提出的問題。其實本片故事靈感來源確實就是女主角張榕容。導演鄭有傑三年前拍攝《一年之初》時結識中法混血兒演員張榕容,感受到她的樂觀、勇敢、以及善良。鄭有傑說:「那是一種純粹的美麗,深深感動了我。於是她啟發了我撰寫《陽陽》這部電影的劇本。」
◎ 兩年的蘊釀─商業或藝術?
2007年鄭有傑拿著劇本初稿和剛展開「推手計畫」的監製李崗商談,編劇出身的李崗,明確表示希望可以將劇本發展為敘事完整的「三幕劇」結構,朝「商業電影」的方向努力。鄭有傑在《一年之初》後,也希望自己拍的電影能「越多人喜歡越好」,於是在此共識下開始工作。然而劇本經歷過多稿,怎麼樣都覺得不太對勁,讓鄭有傑感到十分灰心。就這麼過了一年半,因為輔導金電影有交片期限,到了一定得開拍前,鄭有傑甚至問監製李崗是不是該放棄,李崗當時告訴他「你就放鬆做你自己就好了,放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總顧問李安也叮囑「電影創作者一定要對自己誠實」,這才讓鄭有傑決定本片的風格走向。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游惠君
還記得阿根廷導演亞歷克.多斯.桑度斯的《湛藍天空下》(Glue, 2006)裡,那個成天聽著搖滾樂,怎麼也管不住體內荷爾蒙騷動的十五歲盧卡斯嗎?二十歲的盧卡斯會是什麼樣子?他應該會化身《找一張床》裡的艾索來到次文化匯聚的倫敦舊東區。
艾索從馬德里到倫敦尋找記憶中缺席的父親,每天在不同的床醒來,疑惑身邊躺的是誰?昨天發生過什麼?他想找一張自己的床;同一個屋簷下,來自比利時的薇拉剛封存一段戀情,雖不願放棄尋覓愛神的眷顧,面對新戀情卻又猶豫不前。表面上一個在找父親,一個在找戀情,其實他們想找的是自己,釐清眼前的茫然為自己定位,這似乎是所有社會新鮮人的課題。
倫敦舊東區豐富雜燴的次文化,堪稱廿一世紀年輕波西米亞的天堂,尋夢的年輕人來來去去,在地下音樂與繽紛派對中相濡以沫,分享經驗、衣物、床、性…,貢獻青春的獨到創意;片中音樂是個重要的元素,除了Rock & Roll外還有Lo-Fi、Indie-Rock、 Anti-Folk、Alternative Folk、Chamber Pop、New Wave、Post-Punk Revival、Goth Rock…甚至Dance-Pop,狂野的、輕快的、閒散的…各類音樂展現影片的時空背景,貼切反應主角當下的心情與影片節奏。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台北電影節編輯部
為帶動年輕導演豐盛的影像創作能力,電影節持續舉辦「國際青年導演競賽」,期望藉由年輕導演的競賽、交流,刺激國內創作者的競爭力,同時也讓更多觀眾能對這些出色的青年創作者有更多認識。今年共有十二部各具特色的精彩影片,其中鄭有傑的《陽陽》,以及鍾孟宏的《停車》,將代表台灣與其他十位國際青年導演展開激烈競逐,共同爭取高額獎金。
兩部代表台灣的作品,鄭有傑的《陽陽》不容小覷。鄭有傑活躍台灣影視界,不僅演出《波麗士大人》廣受各界好評,首部執導作品《一年之初》更奪下2006年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影片講述中法混血兒陽陽的故事,並由張榕容及張睿家領銜演出;鐘孟宏的《停車》則聰明透過「停車」的過程,以多線敘事完整傳達奇人異事的社會現象,強勢入主坎城影展及多國電影節單元。
本次競賽也各有兩位阿根廷出身,以及兩位演員出身的導演參與競賽。阿根廷導演帕布洛阿圭羅從十五歲開始就拍攝短片,2006年以《Primera Nieve》一片榮獲坎城影展短片類評審團大獎。導演則以這部短片為藍圖,完成本次競賽長片《火蜥蜴》,講述一段小朋友絕地求生的故事;另一位亞歷克多斯桑度斯,觀眾其實對他並不陌生,去年金馬影展就以《湛藍天空下》擄獲眾多影迷喜愛,本次則帶來《找一張床》,將故事聚焦倫敦年輕人。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游惠貞(台北電影節策展人)
火蜥蜴(Salamander)是阿根廷原生種的蜥蜴,據說生命力特強,不只能斷尾求生,身體的其他部位受傷也都有能力再生。阿根廷導演帕布洛.阿圭羅的第一部作品以Salamander為名,講述一對單親母子在巴塔哥尼亞嬉皮公社相依為命的故事,而這其實是導演的半自傳故事。
1977年出生於阿根廷的帕布洛.阿圭羅,生長於南美洲的嬉皮聖地,巴塔哥尼亞El Bolsón谷地,他十五歲開始拍攝短片,備受國際影壇矚目,2006年以《Primera Nieve》獲坎城影展短片類評審團大獎,阿圭羅以這部短片為藍圖,拍攝了第一部長片《火蜥蜴》。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小智
近年來,韓國電影異軍突起,以大量高品質的佳作亮相世界影壇,並於各地形成各式哈韓風氣,可謂重質重量,部部精采萬分,所以台北電影節自然不會放過,並為各位帶來《窒息暴戾》(Breathless)這部韓片…
作為「演員」,大家對梁益俊並不陌生,演過多部知名影片,可謂南韓A咖演員。不過作為「導演」,他反倒是初出茅廬的新生,卻也以大無畏的自編、自導、自演扎實功力,向觀眾證明他絕對是一位值得注目的新新導演。
影片根據導演親身經驗改編,並將焦點指向家庭暴力問題,更直指人性的衝突及矛盾。講述專門追討債務的Song-Hoon,暴力似乎是他與生俱來的本能,粗話似乎是他與世界交流的語言,他背負太多悲劇性包袱,「父親」更是他人生中的禁忌。唯有透過暴力,才得以宣洩他龐大的壓力。直到他遇上一位個性粗魯的女高中生,才慢慢浮現他溫柔的本性…。影片利用倒敘及插敘手法,帶出男女主角他們不幸的遭遇,也由於彼此人生是那樣地相近,於是讓兩人冰冷的心靈逐漸溫暖、靠近。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