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晚安,
首先,我要感謝各位今晚的蒞臨。因為一個美麗的原因,導致我今晚無法到場跟各位見面。我懷第一胎已經六個月了,也因為我之前拍過兩部影片,讓我感覺很像是懷了第三胎。我要感謝菓元多媒體,從一開始就相信這部電影會成功,也幫我們在院線上映。同時也要感謝台北電影節的工作人員,以及今晚幫這部電影映演的相關人員。《懼乳:傷心的奶水》主要在講救贖與解放,影片將背景設在秘魯現代史中一段很殘酷很暴力的時期,將近二十多年的恐怖威脅,至今依然需要療傷及被正視。藉由這部電影,我希望可以闡述一位女生的心聲及記憶,並說出所有人的心聲。
我希望大家都能享受這部電影,再次感謝!
克勞蒂亞‧尤薩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台北電影節編輯部
拉丁美洲電影,向來是台灣影迷不大熟悉的區域,大多數對該地區電影的印象,多半仍停留在第三世界電影美學觀,儘管如艾克朗芳索等墨西哥導演在國際影壇闖出名號,但拉丁美洲電影在國際間的流傳仍舊屈指可數,但在今年柏林影展上,秘魯女導演以《懼乳:傷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一舉拿下柏林影展金熊獎最高榮譽,這個區域的影片突然成為備受矚目焦點。本次台北電影節也在這波國際影壇新勢力中,一舉邀請12部拉丁美洲的影片,其中不乏該國在台灣首度放映的影片,其中《女僕》(The Maid)與《我的寂寞花園》(Parque Via)二部片也同時入圍本屆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導演屆時也將來台參與映後問答。
本屆邀約的拉丁美洲影片,有幾個有趣的現象。首先,多部影片呈現普遍存在拉丁美洲國家的種族及階級問題,包括《眾神的黃昏》(Dioses)、紀錄片《命運繼承人》(The Inheritors)、《女僕》、《我的寂寞花園》、《懼乳:傷心的奶水》等,都立基於階級問題,但其中的紀錄片《命運繼承人》,導演花費10年以上時間走訪墨西哥東南山區,拍攝無數繼承上一代生活技能,但仍舊無法脫離貧窮處境的孩童,但片中的受訪對象仍舊展現天生樂觀心境,影片在國際間參展時,獲得廣大迴響。
而拉丁美洲給人獨特的魔幻與畫面美學印象,在這一次「拉美小輯」單元也一覽無遺,《好戲開鍘》(Meet the Head of Juan Pérez)便是公認為非常具有墨西哥魔幻風情的影片,《煉獄三重奏》(Purgatory)則是三段式的故事,各段以不同色調呈現該段故事氛圍,並頗富布紐爾式的超現實影像風格,而今年榮獲柏林影展同志電影最高榮譽泰迪熊獎的《一半豔陽,一半藍天》(Raging Sun, Raging Sky)導演朱利安.赫南德茲(Julián HERNÁNDEZ),早在2003年便以《千朵天邊雲》(A Thousand Clouds of Peace Fence the Sky, Love; Your Being Love Will Never End)獲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此次仍然延續個人強烈視覺風格,以黑白攝影呈現同志愛情史詩格局。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臻於今年六、七月之際,為使台灣與外國電影愛好者啟緣欣賞到世界各地不同國度多元豐富的電影產物,台北電影院的大門又即將再次開敞。這都要感謝第十一屆台北電影節2009【TaipeiFF】的精英團隊,他們永不倦怠及專業的研究策劃與執行,這些電影作品終能娛樂普羅大眾。
此刻,我們一面回味那些曾經受過國際影評洗禮的影片,一面則為電影工作的新生代演員、導演、編劇、攝影師、技術人員和製作人齊作見證,祈冀早日享譽國際;以台北電影節之名評選,脫穎而出躋上傑出電影排行榜之影片尤是。
台北電影節將我們的想像力融入電影之繽紛世界,在那很難界定出現實與虛構二者之間的水平線;或者,能讓我們了解古今中外的現勢或歷史、政治、社會事件對個人或群體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影響;然而最殊勝的是,這一屆台北電影節仍忠實地延續其中一項高貴宏偉的宗旨,即:為觀眾帶來娛樂,有歡笑,也有淚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台北電影節將彰顯墨西哥百年經典電影,繼而呈現一系列攸關「墨西哥電影新世界」的作品,這些影片的共同點就是都曾在不同的國際電影節與外國市場大放異彩;特別要讚揚曾上映的影片,如:《Amores Perros》、《Babel》、《El violín》;才華洋溢的導演,如:Guillermo del Toro、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與Alfonso Cuaron;傑出的演員,如:Diego Luna, Gael García Bernal與Salma Hayek等等;包括攝影大師Emmanuel Lubezki與Rodrigo Prieto,更以高度專業拍攝的手法為贏得奧斯卡最佳電影《新世界》(The New World)及李安導演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榮獲提名入圍。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瑪嘉麗‧索利耶Magaly So
在我認識克勞蒂亞以前我早已知道「恐懼的乳房」這種醫學症狀。成長過程中,我聽到村裡的婦女談論,或是陪我母親前往不同村落賣水果的過程中,遇到的婦女也會談論,每當我聽到這類故事,或者每當我看到邊講自己孩子故事邊哭泣的母親,我全身都充滿了反感,她們總是以這句話做為故事結尾:「我只祈求上帝允許我忘記這一切」。最令我憤怒的是這群可憐的婦女,她們仍然有著強暴之下的產物,非自願生下的孩子,並且被丈夫像畜牲一樣對待著。
我知道法絲塔並不是個例,世上有許多像她一樣的女性,有許多女性正在尋找指引自己的那道光,或許沒看過受暴婦女的人會認為這部電影只是單純虛構出來的。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克勞蒂亞‧尤薩Claudia Llosa
「話語是誤會的根源」安東尼.聖艾修伯里(「小王子」作者)
在分裂的國家當中,彼此該如何溝通?倘若我們的國家是由文化如此不同的個人所組成,該如何創造單一的主體、統一的國家?一個國家遭受暴力的破壞及極度創傷後該如何鎮定?
《懼乳:傷心的奶水》是崩裂的象徵。一個受到壓抑的國家只能以無意識表達自我:神話、恐懼、傷痛。一個流血的女人的身體表達出一種需要被填滿的空虛、需要休息的痛苦、害怕變化及失控的恐懼。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Anderson(影評人)
小雨是個14歲的活潑女孩,她在祖母去世後,離開了家鄉Ragged島上的簡單、樸實生活,動身前往Nassau,到大城市裡找尋早年就分開的母親。小雨原先帶著重享天倫的夢想,卻沒想到親生母親葛洛瑞和她想像的一點都不一樣。葛洛瑞生活過得很糟,整個人因嗑藥與賣淫而顯得頹廢混亂,她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了,根本不可能顧及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女兒。小雨雖然震驚與失望,但她必須打起精神,在這裡展開她的人生。
《小雨來的時候》是第一部描寫巴哈馬原住民的電影,在寫實主義的表現下,卻又有著濃厚飽滿的色彩,鏡頭具有節奏性,加上巴哈馬當地的音樂,讓這個原本通俗的家庭戲或成長戲的劇本更有在地性,也更有生命力。
這並不是小雨一個人的故事,並不只是小雨闖入了大城市、葛洛瑞的生活,這裡的一切使得她走上不同的生命階段,這同樣也是葛洛瑞以及其他人所遭遇的改變。導演Maria Govan也將女性的細膩,以及對於女性如何反省和感受他人與世界的內涵,帶入了她的這部電影,成為小雨這角色充滿磨難卻又勇敢的歷程,成為卡在人生各種關頭的觀眾的及時雨。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小智(電影部落客)
相較堆砌訪談、堆砌立場,讓人疲勞轟炸;抑或圍繞議題、圍繞事件,讓人難以招架的紀錄片來說,墨西哥導演艾格尼歐波高斯基(Eugenio Polgovsky)的《命運繼承人》(The Inheritors),將帶給觀眾截然不同的觀影體驗,更可算是紀錄片的「反璞歸真」之作:揚棄紀錄片一貫愛用的旁白、字卡、資訊,反靠細緻畫面來述說故事。切片般的真實影像令人震撼,並將背後延伸出來的批判留給觀眾反芻,因此更將這個故事給說得有聲有色。
全片聚焦全球化下的貧富不均,栩栩如生展現墨西哥郊區貧困孩童們的生活,並真切描繪他們樂天知命的態度。這些孩童日復一日做著勞動,一方面繼承老組先的生存工具與技術,另方面卻又陷在貧窮的循環當中無路可出。對他們來說,這些勞動需要耗費極大體力,卻又無法改變他們的未來,不過他們依舊笑容滿面,持續地勞動,再勞動…。導演透過本片,無疑對這些刻苦耐勞的孩童致上深深敬意,並用一種「樂觀」角度去作影片拍攝,而讓「命運」這個主題反而不顯得那樣沉重。
本片社會意義十分可觀,觀賞價值亦同樣寶貴,可以發現它的拍攝手法非常細緻,彷彿蒙上一層劇情片的氛圍,看著看著,有時候真不敢相信它竟是一部紀錄片!本片拿到墨西哥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等殊榮,可謂是實至名歸。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Anderson(影評人)
《命運繼承人》捕捉的是墨西哥鄉間,一群年齡尚幼的孩子,便已經負擔起家計勞動。這部紀錄片紀錄了這些孩子們如何在困難貧困的生活中掙扎求存,人們通常而理所當然的日常,對他們來說,卻是如何遙遠而需要爭取或維持才能擁有的珍貴。
這些孩子有的在田間、林地、牧場工作,有的在編織、扛磚頭、照顧弟妹、打水或種植農作。他們從長輩那裡傳承到討生存的技能,揮舞著與他們稚嫩的表情與矮小身軀格格不入的勞作傢伙,這些孩子度過一天又一天,這是他們的童年,也將是他們的成年,他們的一生。而電影片名的「繼承人」,或者並非某種家族工藝的傳承者,而是一種貧窮潦拓、離開不了整片灰敗大地的命運。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游惠貞(台北電影節策展人)
一直想引介拉丁美洲的電影到台灣,卻遲遲無法成真,今年台北電影節因緣際會地,忽然邀到許多來自拉美的影片,於是姑且以「拉美小輯」為名,不成系統,只算是小窺當今拉美電影的樣貌,也做為日後更多拉美專題的序幕。
墨西哥一直是好來塢電影的人才養成庫,同時也是艾森斯坦、布紐爾等歐美電影大師的避難天堂,這些大導演不僅留下電影作品,也留下了電影美學的影響力。《煉獄三重奏》是標準布紐爾追隨者的作品,影片分為三段,分別描述破產男子離鄉到北方尋求發展,娼妓和掘墓人的絕望愛情,以及富有老人意淫青春肉體的故事。全片頗有布紐爾電影那種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外加戀物情結以及宗教煎熬。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貧窮男(影評人)
台北電影節今年除了主題城市柏林之外,還有一個令人驚奇的「拉美小輯」。「拉美」指的是「拉丁美洲」,通常指的是整個中南美洲,除了最大國巴西是以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其餘19個國家都以西班牙語為主。我個人覺得中美洲的人種、生活習慣與樂觀的價值觀在西方國家中與台灣最為相似。
今年一共有12部拉美的影片,墨西哥就佔了7片,如果包括共同製片,則有9片與墨西哥有關,而且大多數都是年輕的新導演,近一年的新作,這個數量已經足夠觀察到墨西哥電影的近況以及感受到一股蠢蠢欲動的不安能量。除此之外,秘魯有兩部作品,一部是拿下今年柏林影展金熊獎,同時也是台北電影節的閉幕片《懼乳:傷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另一部則是揭發秘魯上流社會浮華卻空虛面貌的《眾神的黃昏》(Dioses)。《豆花男之吻》(Acne)是一部烏拉圭的青春少男的求吻冒險;還有台灣首度見到的巴哈馬電影《小雨來的時候》(Rain)。這裡將以墨西哥電影為主,夾帶兩部智利片來介紹這次的拉美專題。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小智
為什麼是墨西哥?墨西哥電影究竟能給觀眾什麼?
就地理位置來說,墨西哥位於美國之南,面對北方鄰國的強大電影產業,墨西哥電影同樣載浮載沉,一度失去既有市場。歷經40年代的繁花盛開,接著社會動盪持續影響國內電影產業,另方面製片公司更向「錢」看齊,於60年代攝製一系列低成本商業電影,內容不僅粗製濫造,影像更毫無藝術感可言。雖得底層人民喜愛,卻也難登大雅之堂。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獲得墨西哥奧斯卡獎最佳紀錄片的《命運繼承人》(The Inheritors) 沒有要賣弄孩子的純真與窮者的志氣,導演艾格尼歐.波高斯基 (Eugenio Polgovsky) 駐地墨西哥各大小農村,只是要把當今還存在的童工現象告訴世人。現在,故事傳到物質鮮少匱乏的台灣。
來自拉丁美洲的《命運繼承人》今年罕見地連續受邀於國際兩大影展,「柏林影展」及「鹿特丹影展」不約而同看上這部對話極少的影片,在影壇上也引起不少迴響。
導演懷抱著深深的敬意,透過鏡頭凝視著墨西哥農村的生活,以詩意的節奏記錄著土地上的勞動人民,自給自足的生活細節。這裡的孩童們在小小的年紀就必須開始工作養家,他們過著極為原始的農村生活,依賴著土地與大自然生存,沒水沒電,完全倚靠人力與動物,整日不斷地勞動,只為求得一點溫飽。
這些孩子美其名為「繼承者」,事實上他們不僅是傳承了祖宗的文化與生活技能,也繼任了他們日復一日的艱苦與困頓。一代接續著一代,這些童工繼續囚困在貧窮繼承者的循環之中;只是,他們仍然樂觀,沒有怨天尤人,仍舊嬉鬧玩耍。日復一日的勞動,是生存的必須。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