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最新公告

★★2009第十一屆台北電影節圓滿落幕!精彩畫面請到相簿瞧一瞧 !(點這邊)★★

 

部落格文章繁多,請各位 善用左側「文章搜尋」功能, 找到您想閱讀的文章!★

 

★★台北電影節的相關新聞、資訊或觀點等文字,皆以台北電影節官方網站及部落格作為主要露出平台,如有其他網站或私人空間等出現與台北電影節相關之不當言論,屬於個人言論,並不代表主辦單位之立場,特此告知!★★

目前分類:台北電影獎 (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待消失的影片》The Vanishing Film

文∕李幼鸚鵡鵪鶉(資深影評人)

       「我的生活就是一部重複交替的電影。排得不好。演得也不好。剪接更不好。總而言之,就是一個敗筆。既是一部偵探片,卻沒有謀殺,沒有警察,也沒有受害者。沒有主題,什麼都沒有。其實具備這樣一些條件,本來也可以成為一部真正的電影。」這番思維,是周東彥導演的實驗短片《待消失的影片》(Le film à Disparaître)的開場女聲獨白,第一個章節的標題是<La vie à Disparaître>(待消失的生活)。

 

         這些子句,對照了「生活」與「電影」,也辯證了兩造。有趣的是,生活糟糕的人,拍出來的電影未必拙劣。我親眼見過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很不會打理生活,像個小孩極度依賴妻子,電影《霧中風景》卻是稀世傑作。女聲繼續獨白:「但是沒有。只有虛假。你看,如果不是那樣,那又可能是什麼呢?」彷彿個人相當自覺地省思,一面自嘲自貶、百般無奈,一面又向各處延伸(提醒你我開發出)別種可能性。畫面呢?女主角(彩色畫面)常常背向觀眾或只是側面,縱然正面對著你我,她的影子卻比本尊更明顯,與本尊已構成雙重「自我」(以上是前景),這個章節的畫面背景卻是雷奈黑白電影《廣島之戀》(瑪格麗特莒哈絲編劇)的這個場景、那個場景。第二個章節是<待消失的他>(Il à Disparaître)。畫面是女主角(彩色)常常背向觀眾,她面對的是「影像」(也是彩色,一個女人背向觀眾或在海邊或在火車車廂的窗邊)。同樣是生活與影像並置,上一章節是別人(雷奈)的影像、是黑白的畫面,這個章節是(可能是、而且一定是)導演周東彥的、彩色的影像而且是男聲獨白(常提到「他」,以及「你」或「妳」)。要小心的是,上一章節的女聲果真是女主角的獨白嗎?從莒哈絲以往親自導演的電影到周東彥這個短片,可能是、也可以是另一個女人在「畫外音」旁白!火車奔馳,大海固定在原處,有「動」、「靜」之別。但車窗外飛速被拋在後的風景,與浪花澎湃,其實都在「動」的呢!第三個章節是<待消失的海>(La mer à Disparaître),背景「影像」是海景與大樓,紅橙得很亮,前景現實「生活」的女主角宛如剪影般,暗得只見輪廓。女聲常用「你……」獨白,還穿插莒哈絲導演的電影《印度之歌》的主題音樂。第四個章節是<待消失的寫作>(L’Ecriture à Disparaître),迷宮般的房間走道長廊,最讓人喚起雷奈電影《廣島之戀》與《去年在馬倫巴》的類似構圖與攝影機一路前進拍攝。女主角逐漸浮現並往前走,攝影機後退拍攝。第五個章節是<待消失的死亡>(La mort à Disparaître),女主角在水中,海景。(生活與影像合一?室內的她果真到了大自然的海邊?)女聲獨白。這些影像自已互相溶接(有人說疊印是攝影與映現的範疇,溶接是剪輯的領域),並溶接到她迷宮般室內長廊。(進出兩種空間?或是穿梭「生活」與「影像」?)她一襲白衣(以往大多是黑衣或深色衣衫)逐漸走近、面對你我。雷奈的《廣島之戀》早已是影史上頂尖的如詩的電影傑作,周東彥不但勇敢借用一些片段,而且自己也成就了一部如詩的電影。取材莒哈絲與楊.昂德黑(Yann Andrea)的文本,林如萍主演,陳世杰男聲幕後合演。五個章節整合了也集結了人與我、黑白與彩色、正面與背面、明與暗、動與靜、進與退、生活與影像、影像與影像…。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席之地》A Place of One`s Own

文∕鯊魚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在幽默中帶著一股強烈的諷刺,對當下台灣社會的環境有著深刻的體會、揭示與省思,電影所闡述的其實不是什麼深奧的道理,而是生活周遭每日可見的景況,只是它過於頻繁以致我們都容易忽略這些問題的存在。

         莫子(莫子儀飾演)是位有才氣卻不受到大眾賞識的音樂創作歌手,直到一次他意外身亡後,才引起社會大眾的注目而步上「梵谷」的後塵。小剛(唐振剛飾演)在房屋仲介打著發傳單的零工,父親林師傅(高捷飾演)從事紙紮的工作,擁有一身的好手藝卻不受到賞識,妻子阿月嬸(陸奕靜飾演)以替人看照墓地來貼補家用,在這微薄的經濟收入下林師傅卻急需要一大筆開刀費。在這人吃人的競爭社會底下這群底層人物又該何去何從?

         在資本發達的時代,M型社會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在功利追求底下位居上層階級的得利者仍在用盡各種手段,從低下層人民的生活中榨取更多的財富與資源。片中最明顯的刻劃便在於林師傅一家人位了籌醫藥費,阿月嬸不惜向黑道借錢,並瞞著丈夫同意黑道將林師傅原本要做給自己的「豪華紙紮住所」給搬到自己所開的金寶塔前展示,兒子小剛則與一位富裕的室內設計師達成協議,將自家這風水寶地轉賣給他,並到城市中買了一棟公寓。一直被蒙在鼓裡林師傅出院後才逐漸知曉真相,卻也無力挽回。在此導演運用了「虛」與「實」做了諷刺性的處理,在現實的社會中林師傅的土地在無奈下被轉賣,在虛(死後的世界)的一面,連自己精心打造的紙紮房也被剝奪。在這經濟強權的社會體制下,低下層的人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當現實生活的土地被取走後,連死後的空間也被資本計算下的利益給收編,導演利用這對比再現出這社會世態可悲的一面,而林師傅的「豪華紙紮住所」也是個尖銳的諷刺,生前他沒有辦法過好日子的生活,連土地都將被收購,所以他只有將對現實生活的渴望轉移到紙紮房屋上,打造了精緻豪華的住所,換句話說在現世無法滿足的心理空缺,只有到死後再去尋找。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我去遠方》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

文∕Dammi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藉由從小就被視為異類的小女生阿桂的眼睛,藉由她對哥哥和爸爸的感情,來看待人生的過盡千帆,而最後轉化成坦然接受自己獨特的成長故事。劇裡面所傳達的感情,不管是愛情,還是相知相惜的感情,或者是親情,甚至是每一個畫面,有著不同層次的溫度,但都有如溫暖的微風,舒服地吹拂著我的心情。即使是最殘忍的背叛,也都回以寬容的溫情擁抱。每個演員都在這部電影中適得其所地有著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稱職地詮釋出每個角色的特性。這是帶我去遠方。

         這是傅天余導演第一部長篇劇情電影。曾經得過金鐘獎最佳編劇的她,在這一部電影當中,又再度展現她編劇的功力,更有甚者,還拿起導演筒導起戲來。我個人相當喜歡她的書「業餘生命」,裡面有好幾個句子是直接觸動我心弦的文字,引起我共鳴的,甚至從此成為我的座右銘,如「無感與淡漠是我的生存優勢」。因而在台北電影節手冊當中看到導演堂堂印著傅天余三個字時,儘管劇情簡介不怎麼吸引我,但還是二話不說,隨即將這部電影選為我必看電影之一。

         而儘管在劇情的編排掌控上,未給我一氣呵成的圓融感:在後半段,一直給我要完不完的感覺。但對於初執導演筒的導演來說,我對這部電影還是相當喜歡,特別是每個畫面的色彩處理,都讓我覺得很美麗;陳建騏所做的配樂,又彷彿賦予每個鏡頭生命一般,讓它們更具有生命力的美感,一如她在這部電影所要述說的成長。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jpg 

俊輝(台北電影獎短片動畫組遴選委員)

 

         台北電影獎的劇情短片的競賽,早已呈現百家爭鳴景像,競爭之激烈毫不輸給劇情長片,在過去十年已培養無數優秀導演,如戴立忍與鄭有傑等都是先以短片得獎,再轉而拍攝個人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今年入圍的短片有十一部,我們可以把他們當作是台灣電影現況觀察中極為重要的一部份,也可以從中看到台灣電影未來的發展。

 

       在這些短片中,我們發現拍過長片的導演就佔了半數,如李啟源、吳米森、姜秀瓊等,這正顯示現今的短片創作絕非只是學生製作的競爭。但反觀學生的製作亦有超越過去的表現,這跟官方的補助與學校的政策有關,新聞局的短片輔導金之外,文建會敘事短片與公視人生劇展的學生短片製作案都讓學生有更多的經費去創作,同時台藝大的教學卓越計畫與世新大學的菲林龍等計畫都結合業界的專業人才與學生共同創作,大大提昇了學生製作的專業度,幾位後起之秀因此展現驚人的實力,如徐漢強以虛擬網路世界為場景的《匿名遊戲》,就是這樣合作下的成果如游智涵的百獄營造荒涼末世的詩意風格,格局比以往學生製作更大

 

       也因此我們會在這些短片中看到更多專業演員的表現,許多入圍過金馬獎或得過金鐘獎的演員都加入這些短片的演出,如陸奕靜、陳慕義與張榕容等;萬芳在《時光》中、吳朋奉與黃采儀在《家好月圓》中,以及莫愛芳在《麻糬》中都依然光彩奪目。更重要的是不管是老將,還是新秀,這些導演們都視短片為一種更開放更自由的創作形式,大家都在沒有商業為前提下尋找各種敘事的可能性,來自跨界背景的周東彥在《待消失的影片》中,持續以投影探索影像與敘事多重的關係;時光》、《秘密海》與《百獄》遊走在現實、記憶與夢境之中,引領觀眾不斷穿梭在虛實之間《匿名遊戲》與《宇宙歌女》形塑一個個奇幻的混血新品種。然而我們依然會被《家好月圓》、《麻糬》與《台北異想之煙》所深刻描繪的家庭關係的變形所震動。《台北異想之煙》的一鏡到底,令人沉潛回味電影最純粹的狀態。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油症-與毒共存》Surviving Evil

文∕陳俊志 (紀錄片導演)
作者以冷靜鉅視的詰問態度,凝視尋訪台灣島嶼地表下不被看見的疾病誌與瘖啞禁聲的受苦的人。蔡崇隆導演自《島國殺人紀事》以來調查型紀錄片作者性,在本片更以幽微成熟的影像與技藝,重返現場與事件,更形而上地詰問島嶼淺盤政治弔詭的曲線,叩問一個正義與公理的問題。

 


文∕張春炎(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生)

導演蔡崇隆以紀錄片的形式,邀請大家進入影片,作一個旁觀者,回溯歷史、重現這個這群油症患者的厄運。紀錄片聚焦在當年受害最大的一群團體-台中惠明學校內的師生,影片用輕快的樂曲、輕哼的歌聲作為配音,穿插昔日的一張張老照片,以及導演的陳述,烘托著主角:鏡頭前受害者的受訪畫面。紀錄片於是成為重現歷史和生命紀實的窗口,透過一連串的紀實影像,追索這群人30年前因為食用油而意外中毒的始末,以及更重要的,30年後作為持續的受害者、與毒共存的人生。在影片巡迴發表會場上,《油症-與毒共存》影像書作者陳昭如說:「導演用很溫柔說故事的方式說這個事情,不會壓力或很沈重。是希望透過這個片子讓大家還能記得,這件事很重要、這些人還活著。」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姚經玉(台北電影獎劇情長片組遴選委員)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一個在港邊討生活的男子,和他親生卻並不「合法」的七歲女兒之間,無法被分離的感人故事,在戴立忍的《不能沒有你》裡,鮮活呈現在我們眼前。本片控訴「法律無法解讀感情」,而全片以黑白呈現,也和男子「不能失去女兒」的想法一樣乾淨而純粹。片中呈現了親人之間患難與共的親密感,充滿了溫暖與人道關懷,在在令人動容。

 

《停車》Parking

《停車》Parking 

從一件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事開始,卻展開了一連串我們一輩子都可能遇不到的事…,《停車》如夢似幻,既迷離又真實!這絕對是近年真正好看又堪稱經典的國片,不僅張震的演出創下他從影以來的最佳表現,就連片中一一出現的名演員,也都不斷令人驚奇讚嘆…,導演確實功力驚人!台北夜,夜難眠,如此精彩的一個晚上,誰捨得早眠!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陽陽 04.jpg

Rick可(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還記得鄭有傑上一部電影《一年之初》,初試啼聲卻一鳴驚人,尤其是豐富又深具張力的影像創意,展現了台灣電影史上前所未見畫面震撼。《陽陽》再次證明鄭有傑是相當敢於嘗試各種影像跟結構實驗的作者,這是相較於同時期年輕導演林書宇的古典跟穩重兩者相當不同的地方。

         初看《陽陽》,也很難不注意到它在影像風格經營上的特色,除了考驗場面調度的手持攝影之外,導演刻意的捨棄遠景甚至全身景的構圖,幾乎每個畫面都是腰或肩膀以上的特寫,加上大光圈的淺焦攝影,背景環境都融為模糊的光暈托育著人物的一舉一動,在這樣的影像營造之下,讓焦點專注在每個烙印於膠卷的角色之上。於是我們可以很專注地看著主角陽陽,看她的每一個表情裡的微笑跟哭泣,我們看人看得好近好近,好似要看透到心裡面。這種與陌生人的親暱距離,加上手持跟焦的寫實感,讓觀看《陽陽》的焦點完全的投射在人物身上。


         也許這就是導演的意圖,突出角色人物的身體特徵,讓我們仔細的觀看張欣陽這個中法混血兒到底有什麼不同,這點也同樣套用在角色的體育技能上,看看傳說中的混血兒,輪廓是不是很深、身材是不是高挑、看看他們四肢的活動、以及那些我們對於混血兒身體好奇的事情。陽陽突出的外型被故事套進了「紅顏禍水」的公式裡頭,她與學長之間的曖昧跟越軌,毀了她跟無血緣關係的姊姊小如的感情,也間接斷送了她的體育選手生涯,轉而進入賣弄自己特殊身體跟臉蛋的演藝圈中。「紅顏禍水」的公式就如同混血兒的宿命,張欣陽流露出一種無助,她的外表讓她突出於鏡頭前,卻無法融入單純種族的家庭之內,讓她失去了選擇的能力。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陽陽 07.jpg

文∕武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現實生活裡,我們都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是某人的兒子、女兒,是某人的父親或母親,是先生,是太太,是情人,是某人的同事或上司,或許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轉換情緒變換著面具而不自知。也可能我們面對的是人,所以就變得不單純,因為人性複雜,我們也就複雜了。

         《陽陽》主要是講述一個中法混血女孩,在面對家庭、愛情與自我成長的故事。並沒有主要的事件發生,看得是人與人之間的掙扎與矛盾。所有的戲劇張力與衝突就來自人物角色之間。這種刻畫人性、以人為主的電影以歐洲電影居多,比較叫好有深度。好萊塢的電影通常注重故事情節,在角色刻劃上並不深,比較賣座。當然最好的電影,就屬能夠兼顧角色刻劃與故事情節,這樣的電影叫好又叫座,不過這樣的好劇本難求。如果以劇本為觀點,《陽陽》就像人物小傳,是角色的背景故事。這樣的電影就需要厲害的演員,而張榕容在詮釋陽陽這個角色,也的確稱職。


         她在這部電影裡,隨時隨地都在變換臉孔,面對不同人物時,人前人後都有張不同的面具。這對演員來說就是一種挑戰,認真揣摩、深入角色,內心就會有極大的衝突。加上Free Hand,一鏡到底的攝影風格。幾乎沒有遠景與空鏡頭,鏡頭畫面都著重在演員表情。這樣的處理,演員情緒轉折的表現就非常即時,必須隨時準備好兩種情緒轉換,這也更見難度。《陽陽》這種人前人後表現最多除了陽陽,就屬隨著繼父而來的姊姊。兩人雖生活在同個屋簷下,卻又在田徑場上是競爭對手。繼父既是父親又是教練,兩人無論在家或是在學校都需要認同。人物的掙扎與矛盾從兩人身上表露無遺,前一秒堆滿笑臉,下一秒卻背叛對方。而姊姊的男友又喜歡陽陽,這又讓情況更加複雜,整部電影就在這些人的碰撞與衝擊中雕琢呈現出陽陽這個角色。張榕容演活了陽陽,飾演姊姊的何思慧也不遑多讓。兩人的演出令人激賞,是近年新生代演員裡值得期待的新星。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陽陽 05.jpg

文∕鯊魚

 

         外在是一部闡述愛情的影片,內部則探討家庭的關係,遊走在兩者之間,明顯描繪愛情,以留白處理親情,在情感的矛盾、衝突與認同中交織出一部情感動人的作品。

         故事講述,女主角陽陽(張榕容 飾)來自中法混血的家庭,再婚的母親帶著她進入一個新的家庭,在學校是田徑隊選手的她和隊長黃紹恩(張睿家 飾)產生了感情的火花,但紹恩卻已有了女友,且正是陽陽新家庭的姐姐,漩在這三角關係中最後陽陽選擇離去,靠著亮麗外表的她進入了演藝圈,也正因中法混血的緣故,經常接到飾演法國女孩的角色,但她一直不願面對自己與法國(父親)間的關係,在這愛情與親情間都無法尋獲的認同,就彷彿田徑選手的她不斷的奔跑,是逃避還是追尋?


         影片首先讓我體認到特別,也是片中所一直強調的意念,陽陽雖來自中法混血的家庭,並且法國父親是處於缺席的狀態,但陽陽並沒有如傳統戲劇中的角色,上演萬里尋母(父)的戲碼,或者嘗試經由照片、故事與事物等等來靠近缺席的父親或母親。此片完全顛覆這傳統意念,反讓陽陽對自己的生父抱持著一股排斥甚至帶有厭惡的心態,這種她與父親間的留白關係一直貫穿全片,形成某種特殊的敘事意念,因為在許多劇情片(尤其是好萊塢電影)典型的敘事手法不外乎在片頭丟出一些問題或懸疑,然後隨著情節的推進與觀者對角色的認識,再一一給予解答和解決,以填補觀者心中空缺的一塊。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陽陽02.jpg

文∕嘉世強

 

         電影《陽陽》的片名十分有趣,陽陽是片中女主角的暱稱。其實陽可諧音作「Young」、「洋」或音譯近似「陰陽」(ying  YANG)。女星張榕容飾演的張欣陽,是個年輕的高中生,她是台法混血兒,但生父不詳。

 

         有洋人血統的張欣陽,更因混血兒的外表,使她成為被觀看的對象。因為她不識生父且不識法語,這個空白成為她被注目觀看的心理陷落。陽陽對於被觀看,衍生出一套對應法則。陽陽相斥,成為矛盾。自幼單親敏於察言觀色,陽陽常利用角色扮演來欺騙、躲藏、自我矛盾。觀眾知道,因為我們雙眼緊追著她,不僅是容貌與說話,從容貌到腳趾再到臉龐,大搖晃的手持鏡頭,以及精心安排的場面調度,讓這個窺視慾望沒有休止,營造被觀看者的緊張。陽陽再度互斥。

 

         雖然陽陽在片中處處出現「台灣人」或「法國人」的身份認同難題,但電影比較是主角個人找尋自我和愛的根源,無需上綱為國族身份認同。身份的自我辨認與被觀看,構成影片主軸,也形塑攝影風格。本片大量手搖攝影,開場婚宴一鏡到底為電影定調,其後維持全片一致,全片極少古典交叉剪接。配樂也是電音氛圍左搖右擺,沒有陽陽Theme,因為她的身份追逐沒有停歇。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陽陽》Yang Yang

文∕藍祖蔚(知名影評人)

 

         做人要大器,拍電影亦要大器,作品才會精彩,2009台北電影節的開幕作品《陽陽》就是一部大器昂揚的作品。

 

       2006年,鄭有傑的《一年之初》曾讓很多人驚豔,對我而言,那卻是一部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電影,想講的事太多,想玩的噱頭太雜,遠不如他的短片《石碇的夏天》那般細緻、內斂而飽滿,最後並沒有讓太多人感動;2009,鄭有傑的《陽陽》卻是簡化了形式及技巧,卻創造出更大的回響空間。

 

       《陽陽》最迷人,也最讓人困惑的地方在於鄭有傑選用的攝影形式:那是一個攝影機上肩,全程繞著主角運動跟拍的機動攝影,美籍攝影師包軒鳴(Jake Pollock)以俐落的手法呈現了國片少見的寫實影像風格與拍攝企圖,喜歡的人必定就瞧見了導演的大器與才氣;迷惑的人則會不習慣動態風貌,嫌視覺突兀。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10_yellow_sheep_river_01.jpg

文/黃庭輔(台北電影獎紀錄片組遴選委員)

 

年紀越盛越不知如何按下快門?遲鈍健忘的記憶、體衰眼茫的身體,那將被浪擲遺棄的「中年的我」。近年一面自己作「困獸之鬥」式的拍攝作品,另一面有機會協助挑選影展入圍影片。常覺得是一種壓力與罪惡,誤人前程或揠人心志,最後常是惠我良多、深懷感激。今年有64部紀錄片報名參賽,令我正正襟襟,期待自己能有更寬廣的包容心與智慧,接納新意賦創建的紀錄片;相對的也正檢視我的評比標準到底在那裡?經由多數決的初選制度下,個人喜好尚存幾分堅持呢?

 

說說幾部令我欽佩的作品:林稚霑的《紅穀子》透過古種子與邊陲小鎮個人婚姻難求之事相互辯證細膩感人、湯湘竹的《路有多長》是台灣大河紀錄片的立鼎之作,由歌訴淚層層疊疊化為最後一酹祭酒哀而不殤、吳米森的《西藏台北》由台灣觀點與意識,用自嘲與自省手法剝析人性的假面與本質、劉嵩的《黃羊川》回歸影像與音響以形式先行贊歎空、大、美、壯。這些是目前超越我製作能力的大作,觀眾有機會應看一看,並非優劣勝負的評斷,而是站在「電影」的角度來推薦這幾部作品。什麼是「電影」呢?而不只是一堆「影像」呢?我們依據累積百年的電影觀影經驗,與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電影感」,來定義現代的「電影」之物:無論是用何種媒材拍攝而成的,只要能完整傳達導演之「心」-純正而沒有利害考量之「初心」,即是一部好「電影」。我是怎麼想的,觀眾亦可以「無成見心」如是觀。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情歷險記》Let's fall in love

Charles

 

         很多人都希望能夠找到對的人,但在《尋情歷險記》當中,每一對看起來似乎都很容易就走進婚姻,好像「賭」的成份很大,到底對不對?每一對夫妻對雙方而言,都是對的人嗎?

 

         有一首歌的歌詞是這樣唱著:「愛要耐心等待、仔細尋找,感覺很重要,寧可空白了手,等候一次真心的擁抱」,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這首歌,不過花那麼久的時間?世界上的人又那麼多,可有想過到底在找什麼?怎麼找?

 

         在《尋情歷險記》當中的媒人陳海倫顧問一直強調:「不要花時間談戀愛,玩真的,馬上定下來一起成長」,其實找到對的人真的是非常簡單!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劇照0205-8.jpg

文∕吳汰紝(《尋情歷險記》導演)

 

         三十歲的時候,我在短短半年內接到七張紅色炸彈,所有親朋好友都趕在我三十歲的時候結婚,我四處當伴娘,包紅包,偏偏就是輪不到我,那時,我非常想要罵髒話,OOXX,找一個相愛的人有那麼難嗎?我有很醜嗎?我個性真的那麼糟嗎?到底我造了什麼孽呢?

 

         對於當時自己的心,竟是那麼的不平衡,真的想來好笑,但這又真的是非常誠實的心聲啊!說自己是敗犬,真不知該得意還是悲哀,得意的是,電視上演的敗犬,可是聰明有能力的美女形象,原諒我,虛榮一下,悲哀的是,我想如果愛情也是場競賽,也有分數,在這個部份,血淋淋的,我確實成績很差。

 

         憤世忌俗之餘,我還算有一絲的理性,沒有被衝昏頭,人還是實際點的好,找一個相愛的人有那麼難嗎?就一個紀錄片導演的角度,這個問題,非常的不及格,因為你這樣等於是讓被攝者,只能回答,難或不難,這樣是非題的答案,一點也達不到了解,我們喜歡問問答題,讓被攝者可以談更多,一來一往的聊天,我們可以更了解對方。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Q:請談談拍《不能沒有你》的動機,以及這個故事想要傳達給觀眾什麼樣的情感?
戴立忍(以下簡稱導演):三年前,阿彬給我看了一份兩頁的故事大綱,內容是發生在五年前的一個社會事件。我當然對這個社會新聞還是有印象的,但那時的我就如社會大眾一般,只當它是眾多的新聞之一,看過也就算了(不然又能怎樣?)但那兩頁的大綱引發了我的好奇,原來聳動的新聞背後,卻有一段令人動容的故事。其實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媒體虛構出來的世界裡,在那個世界中,所有表面的現象與衝突都被一再地放大且重複,而社會大眾便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認知、進而曲解我們存在的真實世界。一個不留神,那些真實而溫暖的存在頃刻間便被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定格畫面所取代。


從那兩頁大綱開始,我開始了歷時一年半的劇本寫作,這期間重寫過七稿,整個過程是一場「探索真實之旅」。最後定稿《不能沒有你》故事變得很簡單,如同吃飯喝水一樣,是發生在真實生活裡的故事。我想拍出真實台灣的樣貌,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島上的其他人是如何生活?喜歡的人、事、物又是什麼?他在乎的是什麼?最愛的是什麼?這對我而言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對於故事中的主角,他存在的希望就是他的女兒,他沒有太偉大的夢想與希求,他只想和女兒在一起陪她長大。親子關係是人類社群最基礎的一層,家庭由此出發,有了家庭才會有社會、國家、世界,整個人類社會文明就是奠基在親情之上。而如果由人制定的社會法令和制度,不但無法維護最基礎的情感,這樣的制度規章是否出了問題?


Q
:會採用黑白攝影的原因是?
導演:當我放棄色彩來說這個故事的時候,大家都很疑惑,因為黑白對大多數人而言代表了沒有市場、觀念的落伍、上片的困難與觀眾不易接受;但我不想再剝削這個事件了。五年前,因為媒體的「精彩報導」:一個壞人挾持了一名小女孩,在天橋上,已經讓我以很扭曲的方式剝削過他們一次,我覺得很抱歉。那這一次呢?如果使用彩色底片拍出美麗的電影,也許可以彰顯我的品味、甚至讓我得幾個獎風光一陣子,但事情過去以後,我想我又得再抱歉一次。所以我想還原到最基本的狀態,盡量避免視覺性的裝飾,我選擇了黑白色調,希望觀眾不會被五彩繽紛的世界打擾,而更能專注去感受這個故事,進入這對父女小小的世界。但是後來我才發現,拍攝黑白影片反而比彩色影片更困難,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挑戰,但是我們工作團隊還是一路堅持走過來了。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我去遠方》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

文∕小智(電影部落客)

 

(本文內含部份劇情,請謹慎觀看)

 

         觀賞完傅天余(Fu Tian Yu)導演的《帶我去遠方》(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我緩緩步出試片室,看見導演正在跟其他電影人說話,我湊近她的身旁,想與她分享這部電影所賦予我的感動。我是個容易緊張的人,所以跟任何導演說話,都得讓我鼓起莫大勇氣,深怕言語冒犯,或是說出不得體的話。好不容易,終於讓我逮到機會跟她聊聊,我誠實分享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其中有好也有壞,當然也有我對這部電影的種種疑問。雖然我無法解讀導演對我這些發問背後的想法,但見她似乎很有耐心解答我的疑問,而在導演的解答過程當中,感受在她小小身軀背後,所藏不住的那顆纖柔細膩之心,也難怪可以導出這樣一部清新溫暖,卻又帶有小小惆悵的小品佳作吧。

 

         比起其他晦澀難懂的電影,本片將焦點轉回觀眾腳下熟悉的土地,充滿小人物平凡卻貼近人心的感動。影片開始,映入觀眾眼簾的是各色小小圓圈,以溫暖而帶透明感的色澤,構築出一個充滿光線,五彩繽紛的世界。這些圓圈,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檢驗色盲所需用到的圖片。導演以這些富有普普風的圖案,作為全片最重要的視覺概念,不論女主角家的牆面,或是她穿著的裙子,所拿的雨傘,到處都可見到小圓圈的縮影。導演也在影片前段構築大量事件,表現小女孩阿桂(李芸妘Li Yun Yun飾演)「色盲」的事實,讓她眼中所看到的事物,與大多數人不盡相同。她是全片冷靜的「旁觀者」,在片中並未有太多情緒起伏,您我很難解讀她當下的感受,只知道色盲是一個引子,接著透過阿桂的色盲,呈現她心中的奇想世界;另方面也透過阿桂的目光,讓觀眾看到她週遭的人物,以及她所生長的世界。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紅穀子》Ancient Species 

蘭昆(紀錄片工作者)

 

     四月的昆明,理應花團錦簇、春色宜人,方不辜負「春城」的稱謂。但我所來到的這個地方,位在昆明市的西邊城鄉結合部,是中國大陸所謂的「城中村」,擁擠著外來打工人口,在這裡絲毫感受不到「春城」的浪漫情調。導演林稚霑用他的二手電動摩托車載我穿過此地的街道巷弄,路邊學齡前的幼童滿街跑;稚霑告訴我說,「少數民族來到城市裡,就會超生,因為計劃生育的官員沒辦法有效管理這個區域。」

     臺灣來的稚霑就跟新婚的泉州籍老婆住在這片區域一個六十平米大小的房間裡;房間裡擺滿了電腦以及當地的中藥材,還有不可少的雲南咖啡。稚霑用烤箱烘焙新鮮咖啡豆,器材簡便,氣味一樣宜人。我來這裡,啜著熱騰騰的咖啡,跟他一起探討他的紀錄片「紅榖子」的後續剪輯工作。

 

     2007年,稚霑來到昆明,透過此地NGO組織的介紹,認識了深山之中被劃歸壯族的少數民族部落平寨。他最大的發現,就是看到這居然有年輕人在種植原生種水稻,於是便舉起攝影機,展開了將近兩年的記錄工作。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m1.jpg

文∕Horace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有些人認為台灣的環境這麼亂(意思是:生活這麼刺激緊湊又精彩),每天電視新聞隨手拿幾則出來當劇本題材就好啦,戲劇張力強大,情節高潮迭起,畫面引人入勝,怎麼可能拍不出好看的電影?

         戴立忍的新片《不能沒有你》的確就是由一則新聞所衍生的一部作品,不過這部片不只是為了精彩好看而已,而是有更深層的意義。在台灣近年這波電影浪潮中,《不能沒有你》是較少數回歸社會批判、草根關懷的劇情片,這也將會是這部片在這波浪潮中可以取得歷史地位的利基。


         台灣八零年代的新浪潮,就是以自然寫實的風格,改變了過去制式而浮濫的商業電影,除了影像風格上的革新之外,另一個突破在於能夠勇敢地藉由電影向世界發聲,藉由電影發現問題、陳述問題,並做出歸納與整理,帶動社會與時代的進步。過去楊德昌、侯孝賢等前輩不只是攀上了美學的高峰,更表達了社會批判的意圖,表達了對這塊土地的反思與關懷。近年許多新銳導演極力想走出過去台灣新電影所揹負的負面印象,展開一股親近觀眾趨勢之際,有些電影仍然耽溺於過去,而有些電影則過猶不及。在此同時,我私自認為,戴立忍這部《不能沒有你》,正好補足了近年這批台灣電影對於在地人文關懷上的缺乏。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文∕金桔粒

       2003年,我在某間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電視台服務。某天收到一則突發新聞:一名自高雄北上的阮姓男子,為了女兒的入籍問題,向立委與媒體陳情未果,於是抱著女兒在台北車站前的天橋,揚言跳橋自殺。警方與阮姓男子對恃近二個鐘頭,最後趁他不注意時一擁而上,將父女兩人搶救下來。

         為何我對這則新聞格外有印象?因為聽說阮男跳橋之前,曾三番二次尋求媒體的協助,還來過該電視台找記者,我正好當時人在新聞台,所以在事發之前略有耳聞這號人物。不過不知道是記者沒有幫忙還是怎麼樣,總之阮男最後差點以死明志。在那個SNG當道的年代,阮男跳天橋的畫面,透過衛星的傳送,送到每一戶家的電視方格中,讓人品頭論足著。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s.jpg

關曉榮

 

         中國雲南省素以民族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成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著稱於世。自上世紀七零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化的商業逐利大潮,也以迅猛難擋的態勢進入雲南省,對多樣性的民族文化和生物物種,進行商品化、利潤最大化的醜惡掠奪,同時摧殘著集體農業平等互助共享的倫理與民族文化主體的尊嚴和自信。

 

         全球化下的商業化農業,跨國資本所開發的轉基因作物,以及世界專利權壟斷掠奪的起點,正是針對原生物種複雜多樣的全球生物基因寶庫的密謀、竊盜、獨占的研究。《紅穀子》影片通過對雲南省師宗縣平寨村,自上世紀八零年代末至今、原有的12種原生稻種,在短短的20年之中,八種已絕育,殘剩下四種的駭人事實,進行追蹤、探索及揭發的記錄片。

 

         《紅穀子》片頭引用了一段《拾遺記》記載:「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