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曉榮
中國雲南省素以民族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成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著稱於世。自上世紀七零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化的商業逐利大潮,也以迅猛難擋的態勢進入雲南省,對多樣性的民族文化和生物物種,進行商品化、利潤最大化的醜惡掠奪,同時摧殘著集體農業平等互助共享的倫理與民族文化主體的尊嚴和自信。
全球化下的商業化農業,跨國資本所開發的轉基因作物,以及世界專利權壟斷掠奪的起點,正是針對原生物種複雜多樣的全球生物基因寶庫的密謀、竊盜、獨占的研究。《紅穀子》影片通過對雲南省師宗縣平寨村,自上世紀八零年代末至今、原有的12種原生稻種,在短短的20年之中,八種已絕育,殘剩下四種的駭人事實,進行追蹤、探索及揭發的記錄片。
《紅穀子》片頭引用了一段《拾遺記》記載:「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
影片通過平寨「白沙族樸實農民的生產勞動,面對生活重擔的勤奮堅強」;「新舊衝突的時代激流中對農民、農村、農業物質與精神價值的回顧、追問、探究與實踐」;「農村新生代的家庭生養和知識教育的困局和奮鬥」;「離農進城打工的創傷和鄉里傾訴的衷情」;「農民代間傳承的裂痕、失落、迷惘與相對的對光明的渴望、追尋和熱忱」等,幾個影片探索的軸線交織纏繞與時俱進。影片接近尾聲的時刻,白沙族的老太太陶美芝拄著手杖,站在大樹下,平實的述說著:「自古以來吃米從來都沒有買種子,擔心有一天買不到種子,沒法種,才要自己留。這個紅穀子,都是自己整田來種,大塊田我都不敢種,年年種上一些,不讓它絕種…。」這樸實無華卻蘊含歷史能量的一番話,真是億萬個代代相傳的農民英雄石破天驚的智慧,對無恥的商業化農業的竊盜與掠奪的審判以及無畏不屈的反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