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wib.jpg 

文∕小智(電影部落客)

         每逢台北電影節,總是讓我暗地盤算到底哪一部片,得以騙走我第一滴淚。回想去年,德國的《當櫻花盛開》(Cherry Blossoms-Hanami)狠狠奪走我第一滴淚水,對於片中闡述的親情及愛情,現在回想起來仍舊津津有味。來到今年,聽說戴立忍執導的《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以及馬來西亞導演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的《戀戀茉莉香》(Talentime)同樣都是超級催淚彈,但畢竟看片順序有先後,在尚未觀賞兩部影片之前,反而是保加利亞導演史帝芬柯曼達瑞夫(Stephan Komandarev)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在世界轉角遇見愛》(The World Is Big and Salvation Lurks Around the Corner),率先奪走我今年電影節的第一滴淚。雅俗共賞的故事情節,笑中帶淚的劇情刻畫,尤其是那溫暖的親情闡述,最能打動人心底層最原始的悸動,引起深刻共鳴。

         片中年幼的亞歷山大,曾經對自己的父母說:「我想要回家。」不過共產主義的壓迫,讓一家子總是回不了家。等亞歷山大長大成人,一場車禍,反而開啟了他的回家之旅;一通電話,同時也開啟了祖父百丹(米基馬諾洛維克Miki Manojlovic飾演)的尋孫之旅。爺孫兩人,於某種程度都有實質「出走」意味,但卻毫無難以跨越的親情鴻溝,抑或似近實遠的情感差距。一台協力車,帶出一場關於「記憶」的旅程,並具有公路電影的閒適調性。導演巧妙在影片的直線敘事當中,穿插爺孫兩人的回憶,其中偶有悵然若失,偶有嘻笑溫暖;好似溫柔浪漫,好似渾沌澎湃,兩者相互依偎,相互融合,這就是本片真正迷人的地方。

        全片壟罩在巴爾幹國度的壓抑共產氛圍,不過導演並不詳加描述,反而只是清描淡寫帶過,以一種哀而不傷的勇氣,展現苦中作樂的幽默感。可從片中看出導演對劇情存在精巧算計,不僅戲劇結構完整,台詞更耐於推敲,或許「完整」到讓人稍嫌釜鑿痕跡,但整體劇情依舊予人舒適之感。

         演員表現尤其可圈可點,米基馬諾洛維克算是歐洲電影中的熟面孔,《洞裡春光》(Irina Palm)應該就是大家對他比較有印象的作品。米基在片中的角色,富有哲學家的睿智,同時具有冒險家的勇氣,如此具有魅力的角色,米基做出了完美詮釋。

         當然導演也挺調皮,在寫實主義的劇情當中,賦予實驗影像的詩意,因而讓他的電影有一種特別情懷,覺得溫馨,也覺得有取暖之感,因此得到一種放鬆及原諒的能力。尤其影片最後一場的爺孫對戲,有段極具巧思的長時間旋轉運鏡,大家到時候可以多加留意。

 

         轉角,不見得會遇見愛,不過每個轉角,或許都會出現新的人生意涵。生命的價值在於不斷自我焠鍊,而《在世界轉角遇見愛》一片,就以一場好似博弈的對決,在這人生豪賭之中,讓我們看到了生命及愛的寶貴。

 

本文轉載至【小智的電‧癮‧強迫症】

《在世界轉角遇見愛》電影介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