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derson(影評人)
小雨是個14歲的活潑女孩,她在祖母去世後,離開了家鄉Ragged島上的簡單、樸實生活,動身前往Nassau,到大城市裡找尋早年就分開的母親。小雨原先帶著重享天倫的夢想,卻沒想到親生母親葛洛瑞和她想像的一點都不一樣。葛洛瑞生活過得很糟,整個人因嗑藥與賣淫而顯得頹廢混亂,她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了,根本不可能顧及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女兒。小雨雖然震驚與失望,但她必須打起精神,在這裡展開她的人生。
《小雨來的時候》是第一部描寫巴哈馬原住民的電影,在寫實主義的表現下,卻又有著濃厚飽滿的色彩,鏡頭具有節奏性,加上巴哈馬當地的音樂,讓這個原本通俗的家庭戲或成長戲的劇本更有在地性,也更有生命力。
這並不是小雨一個人的故事,並不只是小雨闖入了大城市、葛洛瑞的生活,這裡的一切使得她走上不同的生命階段,這同樣也是葛洛瑞以及其他人所遭遇的改變。導演Maria Govan也將女性的細膩,以及對於女性如何反省和感受他人與世界的內涵,帶入了她的這部電影,成為小雨這角色充滿磨難卻又勇敢的歷程,成為卡在人生各種關頭的觀眾的及時雨。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游惠君
木訥寡言的萬造(從影片開始十八分鐘後才開口)打了半輩子魚,一個人捕魚、織魚網,一個人買菜、吃晚餐,每天面對的不是茫茫大海便是空蕩蕩的屋子。對他而言一朵紅玫瑰代表隆重,親手縫一條頭巾代表愛意,全家戴墨鏡野餐晒太陽是幸福,一手拿漢堡一手撥頭髮是帥氣,不過這似乎無法為他增添什麼女人緣。
一天,小漁村舉辦了一場「漁師限定」的都會女子相親大會,為女人告急的打漁郎搓和對象,這年頭要在相親會上展現個人魅力,先自拍一段影片才是王道,萬造的獨門魅力雖然不太吃香,鎩羽而歸,他的影片倒是引起了一陣騷動,一對母子在他錄影時如背後靈似地悄悄探出頭來,原來… 原來他的幸福就在自家的櫥櫃裡!天上掉下一個速成家庭給萬造,或許幸福不遠了,不過速成的幸福還是要付代價的。
導演在配樂上耍了點頑皮,每當主角出門捕魚時,背景必是輕快的西部片配樂,他就像孤獨的牛仔,偶而還得擺個架式耍耍帥,相親大會的背景則是巴洛克宮廷樂,與一屋子打扮俗艷的純樸鄉民相映成趣。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儒修(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這部深具反省意識的紀錄片,要問的問題很簡單:為什麼即將步入「三十而立」人生階段的這一代年輕人,卻仍然一事無成?
導演會這麼問,是因為:1)他今年29歲;2)他目前最大的成就是生了一個女兒;3)此外他什麼都沒有,沒有大學文憑、沒有工作、沒有錢,簡而言之,就是一無所有。
本片英文片名是Generation Undecided(未決定的一代),比較好聽的說法,代表這一代對自己的未來很看重,所以還不願承諾任何事情,其實是這一代什麼都無法決定,包括自己的人生。所以片中一個受訪者乾脆說他們是nobody generation(無名小卒的一代)。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asyurawar
惡名昭彰,全球聞名色變
世界有名的惡搞團體「The Yes Men」,他們是由四位維護人權、反全球化、反霸權的活躍份子組成。專門針對危害、侵犯人權的組織或大企業進行有計畫的惡搞。本片是他們如何成功的惡搞了WTO的真實紀錄。
真網站假資料 vs. 假網站真資料
The Yes Men 團體的創始,開始於1999年,一開始,只有Mike和Andy兩位。他們在小布希的競選網站上看到競選文宣充滿了虛假的、偽善的內容。例如:網站上提出「環境保護,降低污染」,他們仔細的查證過,發現布希的家族企業正是幾個最大污染源之一。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文∕小智(電影部落客)
為了準備台北電影節校園講座內容,於是搶先觀賞趙曄(Zhao Ye)執導的《扎賚諾爾》(Jalainur)。影片觀畢,甚感驚奇,對於片中的音樂美景,及其中所流露濃濃的溫情,久久無法自己,於是趁記憶尚還鮮明之下,趕緊提筆書寫本片所給我的溫暖及感動。
扎賚諾爾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個礦區,地處中國最北端,與俄羅斯陸地連接,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本片全程就是在扎賚諾爾實景拍攝。悠揚的樂音,如畫的風景,是全片所給我的感受,「攝影」絕對是亮點中的亮點,可以看出趙曄花費極大心力去構築畫面,不論對鏡頭,抑或對構圖都有極為精準的拿捏。詩意的運鏡,壯闊的場景,宛如LOMO攝影般的高對比色澤,畫面美到膠捲上的每格畫面,都可以直接擷取成為劇照。多處出現的大全景,配合略顯失真的剪影光線,表現的不僅是扎賚諾爾當地的壯闊,角色置身其中,更有滄海一粟的渺小及感嘆。
本片靈感,源於「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這句古語。故事十分簡單,講述蒸汽火車司機朱老頭(劉遠生Liu Yuan-Sheng飾演),在退休前決定提前離開去找他在中俄邊境工作的女兒。而跟隨他工作多年的徒弟李治中(李治中 Li Zhi-zhong飾演),面對亦師亦友的朱老頭,怎麼能接受自己工作生涯中的重要人物就此離去?於是治中就追隨朱老頭的腳步,跟著他一起「回家」…。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扎賚諾爾》影片介紹
2008溫哥華電影節:
位於內蒙古扎賚諾爾的露天煤礦,對鐵道迷們來說是一片富有傳奇色彩的土地,它是最後一處可以看到大量蒸汽火車持續運行的地方。在現代中國荒廢的地區,時間流逝地很慢。就像那些國有煤礦和運煤火車一樣,朱老頭也將隨之退出歷史舞臺,他退休前決定去跟孩子們一起居住。然而電影的主要戲劇性情節圍繞著朱老頭的年輕徒弟展開,他無法接受自己工作生涯中的中心人際關係就這樣告一段落。機車的煙霧和蒸汽模糊了我們的視野,人物動作朦朧不明,自開場這一幕起,導演趙曄就為我們帶來了一部在視覺上精彩,大膽,具有源源不斷開創能力的電影。在影像創作上,每一個鏡頭都是一次冒險。從低機位架設在移動軌道車上的攝影機,到廣角拍攝的空曠原野,「純淨的光線勾勒出了一系列的詩意畫面。」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影視人(本文引用至「明星製造聯盟」)
埃莉斯.多梅納克是法國里昂人文社會高等師範學院的電影教授,任《正片》刊物編委會成員,並於《精神》刊物上發表關於電影的哲學文論。
埃莉斯.多梅納克(以下簡稱「埃」):《扎賚諾爾》是你的第二部長片。你二十九歲時就已經導演了2007年的《馬烏甲》(中國獨立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2004年的動畫短片《采薇》。作為一名導演,你表現出了令人驚異的多樣性。從動畫片到家庭情節劇(現實主義風格拍攝),再到發生在內蒙古大煤礦中表現主義風格的公路片,哪個才是你呢?紀錄片導演?動畫導演還是劇情片導演?
趙曄(以下簡稱「趙」):我從未認為自己的電影與眾不同,也可能是我不曾意識到這一點吧。它們對我來說是具有連續性的,它們都非常個人化,都同樣努力地表達自我。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崔紅
我在2007年夏天在南京中國獨立電影節看了《馬烏甲》(MA WU JIA)並認識了趙曄。2007年11月的一次約會,趙曄給我講述了他的電影計畫中,一個關於離別的故事題材。隨後他給我了一稿大概只有十幾頁電影劇本,都是關於主人公的生活、工作環境、狀態和氛圍的描述,人物動作、情緒的描述,沒有情節化的事件和故事。
大概一個月之後,趙曄堪景回來,我沒有得到我所期待的故事性劇本。他向我提供了近一百張拍攝實景的照片,這些場景最後大部分都出現在《扎賚諾爾》完成片中。看到那些紮賚諾爾露天煤礦拍攝實景照片之後,我意識到這不是一個簡單有關離別的題材。他給我講述了影片從哪裡開始,如何結束;我很快做出了決定,影片《扎賚諾爾》2008年初開拍了。
《扎賚諾爾》的製作團隊基本上是由導演趙曄親自挑選組成的,他們都非常年輕,不到30歲。攝影師張乙沒有學過專業攝影技術,他是趙曄在北京電影學院動畫系的同學和朋友。兩位主要演員都是非職業的,一個是大學學生,一個是退休工人。他們在零下40度的氣候環境下,在內蒙古扎賚諾爾露天煤礦實景拍攝了60天。影片的音樂作曲、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林朝陽是我多年的朋友,在影片的後期階段,通過我的推薦,他參加到製作隊伍中。2008年9月《扎賚諾爾》全片完成,並順利獲取了中國廣電總局公映許可證。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回邀請影評人程明仁先生貢獻他的推薦片單,
程明仁先生是位非常體貼及細心的人,
時常可以在各個電影場合看到他的身影,
總是不遺餘力幫每部影片宣傳,
讓更多人知道每部好看的電影,不論是以口頭或是文字呈現的方式,
另外他也時常體恤工作人員的辛勞,
帶了一些貼心小禮給大家,像我們最近就收到他的小餅乾,
好溫暖,超貼心!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話說,智編我跟影評人彌勒熊也認識好一段時間,
常去Yahoo!奇摩電影區的網友,應該也會常看到他的每週電影介紹,
所以就很熱血地跟他要了他的十大,
而彌勒熊也很阿沙力地給了我他的十大,
感激感激超感激,噴淚道謝再感激!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