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勞蒂亞‧尤薩Claudia Llosa
「話語是誤會的根源」安東尼.聖艾修伯里(「小王子」作者)
在分裂的國家當中,彼此該如何溝通?倘若我們的國家是由文化如此不同的個人所組成,該如何創造單一的主體、統一的國家?一個國家遭受暴力的破壞及極度創傷後該如何鎮定?
《懼乳:傷心的奶水》是崩裂的象徵。一個受到壓抑的國家只能以無意識表達自我:神話、恐懼、傷痛。一個流血的女人的身體表達出一種需要被填滿的空虛、需要休息的痛苦、害怕變化及失控的恐懼。
文∕克勞蒂亞‧尤薩Claudia Llosa
「話語是誤會的根源」安東尼.聖艾修伯里(「小王子」作者)
在分裂的國家當中,彼此該如何溝通?倘若我們的國家是由文化如此不同的個人所組成,該如何創造單一的主體、統一的國家?一個國家遭受暴力的破壞及極度創傷後該如何鎮定?
《懼乳:傷心的奶水》是崩裂的象徵。一個受到壓抑的國家只能以無意識表達自我:神話、恐懼、傷痛。一個流血的女人的身體表達出一種需要被填滿的空虛、需要休息的痛苦、害怕變化及失控的恐懼。
Q:請談談拍《不能沒有你》的動機,以及這個故事想要傳達給觀眾什麼樣的情感?
戴立忍(以下簡稱導演):三年前,阿彬給我看了一份兩頁的故事大綱,內容是發生在五年前的一個社會事件。我當然對這個社會新聞還是有印象的,但那時的我就如社會大眾一般,只當它是眾多的新聞之一,看過也就算了(不然又能怎樣?)但那兩頁的大綱引發了我的好奇,原來聳動的新聞背後,卻有一段令人動容的故事。其實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媒體虛構出來的世界裡,在那個世界中,所有表面的現象與衝突都被一再地放大且重複,而社會大眾便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認知、進而曲解我們存在的真實世界。一個不留神,那些真實而溫暖的存在頃刻間便被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定格畫面所取代。
從那兩頁大綱開始,我開始了歷時一年半的劇本寫作,這期間重寫過七稿,整個過程是一場「探索真實之旅」。最後定稿《不能沒有你》故事變得很簡單,如同吃飯喝水一樣,是發生在真實生活裡的故事。我想拍出真實台灣的樣貌,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島上的其他人是如何生活?喜歡的人、事、物又是什麼?他在乎的是什麼?最愛的是什麼?這對我而言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對於故事中的主角,他存在的希望就是他的女兒,他沒有太偉大的夢想與希求,他只想和女兒在一起陪她長大。親子關係是人類社群最基礎的一層,家庭由此出發,有了家庭才會有社會、國家、世界,整個人類社會文明就是奠基在親情之上。而如果由人制定的社會法令和制度,不但無法維護最基礎的情感,這樣的制度規章是否出了問題?
Q:會採用黑白攝影的原因是?
導演:當我放棄色彩來說這個故事的時候,大家都很疑惑,因為黑白對大多數人而言代表了沒有市場、觀念的落伍、上片的困難與觀眾不易接受;但我不想再剝削這個事件了。五年前,因為媒體的「精彩報導」:一個壞人挾持了一名小女孩,在天橋上…,已經讓我以很扭曲的方式剝削過他們一次,我覺得很抱歉。那這一次呢?如果使用彩色底片拍出美麗的電影,也許可以彰顯我的品味、甚至讓我得幾個獎風光一陣子,但事情過去以後,我想我又得再抱歉一次。所以我想還原到最基本的狀態,盡量避免視覺性的裝飾,我選擇了黑白色調,希望觀眾不會被五彩繽紛的世界打擾,而更能專注去感受這個故事,進入這對父女小小的世界。但是後來我才發現,拍攝黑白影片反而比彩色影片更困難,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挑戰,但是我們工作團隊還是一路堅持走過來了。
文∕小智(電影部落客)
(本文內含部份劇情,請謹慎觀看)
觀賞完傅天余(Fu Tian Yu)導演的《帶我去遠方》(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我緩緩步出試片室,看見導演正在跟其他電影人說話,我湊近她的身旁,想與她分享這部電影所賦予我的感動。我是個容易緊張的人,所以跟任何導演說話,都得讓我鼓起莫大勇氣,深怕言語冒犯,或是說出不得體的話。好不容易,終於讓我逮到機會跟她聊聊,我誠實分享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其中有好也有壞,當然也有我對這部電影的種種疑問。雖然我無法解讀導演對我這些發問背後的想法,但見她似乎很有耐心解答我的疑問,而在導演的解答過程當中,感受在她小小身軀背後,所藏不住的那顆纖柔細膩之心,也難怪可以導出這樣一部清新溫暖,卻又帶有小小惆悵的小品佳作吧。
比起其他晦澀難懂的電影,本片將焦點轉回觀眾腳下熟悉的土地,充滿小人物平凡卻貼近人心的感動。影片開始,映入觀眾眼簾的是各色小小圓圈,以溫暖而帶透明感的色澤,構築出一個充滿光線,五彩繽紛的世界。這些圓圈,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檢驗色盲所需用到的圖片。導演以這些富有普普風的圖案,作為全片最重要的視覺概念,不論女主角家的牆面,或是她穿著的裙子,所拿的雨傘,到處都可見到小圓圈的縮影。導演也在影片前段構築大量事件,表現小女孩阿桂(李芸妘Li Yun Yun飾演)「色盲」的事實,讓她眼中所看到的事物,與大多數人不盡相同。她是全片冷靜的「旁觀者」,在片中並未有太多情緒起伏,您我很難解讀她當下的感受,只知道色盲是一個引子,接著透過阿桂的色盲,呈現她心中的奇想世界;另方面也透過阿桂的目光,讓觀眾看到她週遭的人物,以及她所生長的世界。
文∕Anderson(影評人)
故事講述智利一個富有家庭,這家人有一位女僕,主人似乎也把她當一家人看待。她給了這個家她的全部青春,但就在服務了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主人決定聘請新的女僕了。盧卡無所不用其極地將新來的幫傭搞走,直到有一天來了真正的對手…。《女僕》曾獲得日舞影展重要獎項,在乍看平實故事下,卻有著相當的爆發力,場景幾乎集中在一個房子裡,讓人心的黑暗與複雜,更添了幽閉的力量。飾演女僕的演員演技精湛,令人眼睛為之一亮,而她也以此片拿下數個表演獎項。
要呈現一個家庭裡的故事,卻拉出了一個女僕的位置,這是一個既是當事人又是旁觀者,既是核心的發動者又是被牽動的無關者的角色。藉由她,讓整個家庭瑣碎的轉動,折射出不同的觀看與思考切入。在女僕人選的權力角力之中,這部電影除了劇情曲折、高潮迭起,卻也呈現了一個家庭裡外的立體。
文∕游惠君
年僅三十的智利導演賽巴斯丁.西瓦,優游於各類當代藝術之中,繪畫、電影、音樂、插畫等,過人的精力與多才多藝令人折服。西瓦在智利電影學院修過一年電影製作後,旋即前往蒙特婁學習動畫,畢業後辦了第一次插畫個展,同時籌組了CHC流行樂團,CHC已在英、美發行過三張專輯;於紐約展出個人畫作期間著手編寫黑色喜劇《La Vida me Mata》。
2007年西瓦回到智利錄製了一張個人專輯,第一部長片《La Vida me Mata》正式開拍,影片獲選瓦爾迪維亞國際影展競賽片智利代表,在智利電影圈引起一陣小小的騷動,直到2008年洛杉磯拉美影展,陽光南美強烈的鮮亮影像,以及特有的詭異風格,受到國際影評矚目。
第二部長片《女僕》以智利傳統中上階層家庭傭人的故事為背景,這也是導演本身的成長環境。平凡無趣甚至有點刻薄的女僕Raquel在主人家奉獻了23年,除了階級差異外猶如家庭成員,連主人都要讓她三分,主人體恤Raquel的辛勞決定幫她找個助手,然而工作是她的全部,工作領域猶如她的私人城堡,根本不容許他人越雷池一步,新來的女傭總是被Raquel耍手段逼走,直到開朗的Lucy出現,讓劇情產生有趣的轉折,為她的生活開啟了另一扇窗 。
文∕孟常君
平時其實很少會想到,原來身邊有這麼些議題,會有人這麼關心著和在爭取著。以往聽到社運啦、遊行啦、政治評論啦,其實我本身就是那群很懶的,對這類社會新聞和政治超冷感一族。即使唸的是唐代政治史,不過就寄情在那個印象中浪漫和自在的中古時期,其實生活安安穩穩,誰因為社會運動被關或者聲援,根本就是過目即忘了。
晚上出席一部名為《The Yes Men》的特映會,這部片子紀錄的是一個惡搞二人組的神奇事蹟。從網路詐欺到奈及利亞詐騙案,原本詐欺案都是讓人痛恨的,但這個號稱為「Yes Men」的二人組,他們的惡搞媒體效應比柯賜海更誇張,也比全民最大黨更真實。
以 Andy為主的這個惡搞團體在片頭便給了觀眾一種很幽默的對比,用全世界最嚴肅的筆挺西裝上班族造型在湖面上…大跳水上芭蕾!?沒錯,第一印象是這兩人不是在錄整人大爆笑,就是豆豆秀的白目模仿者吧。接著是這兩位仁兄在像是廢墟般的基地裡面架設了一個Dows的偽網頁,他們不但在一場假的發表會上面介紹一種新的傷害統計系統,甚至還用一個黃金骷髏大虧眼前的這些營利廠商代表,沒想到在針孔攝影機鏡頭前的這批菁英份子不但沒有識破這場騙局,甚至還頻頻點頭 稱是,主動遞名片獻殷勤XD。
各位影迷大家好!
編輯部偕同票務心手相連,熱情公佈首賣至今熱門場次TOP 10及熱門影片TOP 20,
另還附送剩餘座位小叮嚀,
提供各位影迷作為購票參考,
欲購買以下場次的觀眾,請儘速把握良機,以免向隅!
台北電影節誠摯感激各位影迷們的愛護!
文∕游惠君
剛開始認字的六歲小男孩,被突然出現的母親帶離安適的環境,前往她心中的烏托邦-El Bolson追尋新生活,小男孩只能束手跟著陌生的媽媽,一頭栽進人蛇雜處的嬉皮公社,驚慌地看著瘋狂的成人世界和充滿敵意的環境,小小腦袋在理解這些大人的生活哲理前,他只想好好地過日子。
1960年代,歐洲嬉皮開始在阿根廷南端的巴塔哥尼亞 El Bolson聚集,建立理想的無核家園,丘陵起伏道路崎嶇的險峻環境裡,是愛與和平的嬉皮天堂,對小孩而言卻像個怎麼也走不出的地獄叢林,生長於此的導演透過一個小孩的視角,犀利地冷眼觀察這個天堂中的地獄。
近來很少看到電影感如此豐富的影片,每個鏡頭都充滿訊息,細膩地描繪主角的心情與景況,當媽媽回家尚未進入畫面時,觀眾從一節撒落桌面的煙蒂,以及指甲參差污穢的一隻手,便能在腦海中描繪出這個媽媽的形象,當小男孩第一次與媽媽面對面時,我們看不到媽媽的臉,只看到小孩失焦的後腦勺,媽媽的形象從未在小孩的腦袋裡出現過;手持攝影機的主觀鏡頭精確掌握小孩的惶惑與轉變,層次細膩分明地描繪被迫長大的小孩,讓人對這位新導演的功力充滿敬畏。
文∕小智(電影部落客)
(本文第六及七段內含部份劇情,請謹慎觀看)
來自馬來西亞的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絕對是影迷們值得注目的導演之一。2007年金馬影展很有眼光,一口氣引進《愛到眼茫茫》(Rubun, 2003)、《我愛單眼皮》(Sepet, 2004)、《花開總有時》(Gubra, 2006)、《木星的初戀》(Mukhsin, 2006)四部作品,直到今年台北電影節播放她的最新之作《戀戀茉莉香》(Talentime),明眼人就可看出導演對影片命名十分乾淨俐落,光靠一個單字就足以體現整部影片,但這卻也苦了我們這群幫影片取中文片名的人,雖說本片片名並非出自我的主意,但接下來還是想說個關於片名的小花絮。
影片命名大有學問,短短幾個字要直指影片精神還真不簡單。當時我們就為這部電影的中文片名傷透腦筋,數度卡住取不下去。原文片名「Talentime」為「才藝表演」之意,我們一方面想維持原名精神,但如果直接取個「才藝星光大道」就感覺挺俗氣,但又不想直接沿用香港電影節所命的《茉莉花之戀味》,雖然我個人認為香港那邊取得不賴,但整部電影其實跟茉莉花沒什麼太大關聯。茉莉其實是女主角的名字,於是便捨茉莉花而保留「茉莉」二字。接著再回想導演之前四部作品,中文片名都饒富詩意,那既然導演愛用「一個字」當片名,那我們就延續中文「五個字」的詩意精神,於是也就有了《戀戀茉莉香》的誕生,這還真是一段艱難曲折的命名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