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最新公告

★★2009第十一屆台北電影節圓滿落幕!精彩畫面請到相簿瞧一瞧 !(點這邊)★★

 

部落格文章繁多,請各位 善用左側「文章搜尋」功能, 找到您想閱讀的文章!★

 

★★台北電影節的相關新聞、資訊或觀點等文字,皆以台北電影節官方網站及部落格作為主要露出平台,如有其他網站或私人空間等出現與台北電影節相關之不當言論,屬於個人言論,並不代表主辦單位之立場,特此告知!★★

0972.jpg 

         2009台北電影節將於6/267/9播放探討失智症的電影《遺落的玻璃珠》,公益團體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跟了解失智症問題,特別邀請民眾來台北電影節觀賞這部精彩電影!23日記者會上,導演賴俊羽分享他首度拍攝失智症題材影片的心情,而參與演出的朱陸豪、蕭瑤與游智祥也表示,在拍攝的過程裡對失智症病患的痛苦以及家屬的心情感受深刻。而父親罹患失智症的藝人郎祖筠以失智症家屬身分現身說法,除了談父親,也呼籲大眾要重視失智症問題,因為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遺落的玻璃珠》導演賴俊羽表示,人往往在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過去,當親人還沒有生病之前,人們總沒發現這些習以為常的日子就是幸福,如果記憶可以凝結在最幸福的時光,那將會是件多美麗的事!因為有這樣的感慨,讓他有了拍攝這部電影的構想。

 

         《遺落的玻璃珠》演員朱陸豪表示,他的母親也患有失智症,只是一開始的時候他不知道,因此有時候回家看到媽媽煮了三鍋飯,或者是早餐吃了三次,常常會對媽媽發脾氣,覺得她怎麼越活越回去,作事情都不用腦袋,後來才知道這是一種病,因此在演出的時候,心情特別複雜,也更能體會失智症病人家屬的痛苦。

 

         在片中飾演失智症婦人的資深演員蕭瑤,在記者會上講到眼眶泛紅,她難掩激動的表示,拍攝本片讓她深刻感受到人生有許多無奈,其實罹患失智症的人也許不太痛苦,因為什麼都忘了,但是痛苦的是家人!為了家人,她開始重視自己的身體,預防老化,希望自己不會成為家人的痛苦負擔!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wib01.jpg 

文∕Dorasinben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家,永遠都是心靈救贖之地,對《愛瘋狂》(CRAZY)的Zack如此,對《小太陽的願望》(Little Miss Sunshine)裡的每一個家庭成員亦然,對《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樂團無預警解散,回到山形,意外接觸到喪葬業的大悟更有深刻的體會。

         故事講述保加利亞一個生存在共產主義鐵幕下,動輒得咎、毫無思想自由的三代同堂家庭,因為父親遭到公司主管思想禁鋸,要求監視自由派的岳父,並照實寫成報告之下,決定帶著妻兒舉家前往德國,展開新生活,十幾年後,亞歷山大一家三口發生車禍意外,亞歷山大失憶後,一名自稱是他外公的男子找上他,並帶著他,踏上單車返鄉之旅,而亞歷山大在這段尋根的公路之旅上,究竟會有什麼樣的體驗和經歷?

         全片我有兩個哭點:第一個是當年幼的亞歷山大,在庇護所和小女友坐在迴廊上,他對著小女友說:「我阿公說如果我有話想對他說,就對著天空說,白雲會幫我把話傳達給他。」第二個是,當車禍失憶的亞歷山大,跟著外公單車之旅回到當年的庇護所,他搬開了石頭,取出幼時藏在洞中的小汽車,一連串車禍前的回憶一湧而出,他眼中流下眼淚時。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世界轉角遇見愛》The World is Big and Salvation Lurks Around the Corner

Alan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改編自德國作家伊利亞托亞諾﹙Ilija Trojanow﹚半自傳小說的保加利亞電影《在世界轉角遇見愛》,劇情描述一個因車禍意外而失去記憶的德國男子亞歷山大,此時出現了一名自稱是他「祖父」的老者,在他的循循善誘下,祖孫兩人協力翻山越嶺,回到了故鄉,也奇蹟似地找回了他所失去的一切記憶,還有新的人生…

         電影的幅度橫跨了三個世代,彼此交錯,相互牽連,開場戲以近似《艾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elie Poulain),那種俏皮幽默的旁白,以及昏黃仿古的溫暖色調,揭開序幕,之後又逐漸轉為蕭瑟壓抑的政治壓迫。電影一直以風格迥異的順序倒敘交錯進行,一段是過去政治恐怖下的壓抑陰影,一個是現在民主的悠閒自由。令人覺得心驚的是,過去的恐怖政客到了現在,還會隨著時代「進化」成為愛民親和的政治人物,一幕攝影機沿著公路往上帶到路邊的競選海報刊版時,高壓獨裁統治時的政客現今竟然轉變成民主時代的候選者。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本片在編導不急不徐的溫情營造下,還不忘夾帶批判的意味在其中,使它不完全是部悲喜並置的感人好戲,或許政治上的諭示也是他的另一個重點。

         本片也像是一部公路電影,祖孫兩人騎著協力車,翻山越嶺踏上尋根之旅,沿途上的人事物成為天然的背景,鋪展成一段段動人的故事。所以當中某段,男主角亞歷山大在途中巧遇一位美麗女孩時,祖父百丹鼓勵他,「主動點!愛情來地很突然但卻也稍縱即逝」。所以電影有很多都是類似此類開導教化的安排。而這類長者引領年輕後輩從對立、摩合到最後相互扶持的橋段組合,使人很自然的想到中國電影《那山那人那狗》,當中的感人父子傳承,又似《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歷經世事的長者,帶領著後輩見識不同的人生風景的成長教誨。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洲B片真牛B》Not Quite Hollywood 

文∕Rick(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說到澳洲電影,腦中所及的大概就是彼得威爾或巴茲魯曼這兩位導演。除此之外,我們對金髮碧眼的洋人印象總停留在美國、歐洲、好萊塢,彷彿這幾個地方的人就足以代表西方的文化表徵,但意想不到的是,本以為美國風味濃厚、以剝削為己任的低成本B級片,開元始祖居然是澳洲人,這個充滿袋鼠跟無尾熊的國度因此在電影文化上充滿活力。

        澳洲以移民為主的人口結構,加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很容易讓人以為他是一個文化沙漠,這點在影片中澳洲影人一開始就承認了,開誠布公的講澳洲其實沒有文化,蓋雪梨歌劇院只是因為需要有一個可以拍照的地方。這樣的自嘲除了讓人心頭一震、佩服澳洲人對自我認同的開放性之外,反芻之下,澳洲已經不只是在 做英美文化的附庸,並且從中用一種更為自由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主體文化。澳洲B級片,除了作為剝削跟炒作的商業獲利工具,更傳達了澳洲人對於人類動物性慾 求的直接跟開放,這種對取悅大眾跟滿足奇觀需求的毫無遮掩,相當程度跟美國文化是相似的,然而美國受制於宗教保守勢力的箝制,加上電影工業體制的巨大與僵化,卻不能早先一步在電影文化上做大膽的嘗試。想不到居然是澳洲這個世俗國家,點醒了美國人腦袋深處的剝削渴望。


         澳洲B級片沒有了維持高尚文化的沈重包袱,自然放膽去設計滿足人類貪婪胃口的橋段,電影具有奇觀性,提供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是吸引觀眾的商業法則。試問,為何意外現場可以聚集那麼多人喜歡圍觀?大家不都想看看車子可以撞成什麼樣子,人造工藝可以被物理性的壓力之下塑造成怎樣的藝術造型;看看人體流血的極限、內臟移位的各種可能;以及對一睹恐怖場面的潛在慾望,從中滿足嗜血好奇心或轉換成道德訓誡。那麼,何不在片中剝削這些場面,很多觀眾平常都沒機會被殺人狂虐殺、沒有體驗過爆頭跟砍人、沒有把車撞得稀爛、沒有看過肚破腸流的人體。何不在電影裡滿足人的這些骯髒慾望,深究之後發覺其實也不複雜,人就是想看噁心的東西、想要砍人、想要自殘、想看血流成河、想飆車、想看一整排裸露的女體乳房、想看驚人的大陽具、想看低級性愛場面、想看鬼、想看人被吃、想看嘔吐物、想看大爆炸、想被嚇得四處逃竄。本來就會骯髒變態,不然為什麼有那麼多事情告訴我們:不可殺人、不可傷害、不可飆車、不可闖紅燈、不可縱慾、不可把乳房跟陰部露出來。因為這些都是人有可能會做的事情。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油症-與毒共存》Surviving Evil

文∕陳俊志 (紀錄片導演)
作者以冷靜鉅視的詰問態度,凝視尋訪台灣島嶼地表下不被看見的疾病誌與瘖啞禁聲的受苦的人。蔡崇隆導演自《島國殺人紀事》以來調查型紀錄片作者性,在本片更以幽微成熟的影像與技藝,重返現場與事件,更形而上地詰問島嶼淺盤政治弔詭的曲線,叩問一個正義與公理的問題。

 


文∕張春炎(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生)

導演蔡崇隆以紀錄片的形式,邀請大家進入影片,作一個旁觀者,回溯歷史、重現這個這群油症患者的厄運。紀錄片聚焦在當年受害最大的一群團體-台中惠明學校內的師生,影片用輕快的樂曲、輕哼的歌聲作為配音,穿插昔日的一張張老照片,以及導演的陳述,烘托著主角:鏡頭前受害者的受訪畫面。紀錄片於是成為重現歷史和生命紀實的窗口,透過一連串的紀實影像,追索這群人30年前因為食用油而意外中毒的始末,以及更重要的,30年後作為持續的受害者、與毒共存的人生。在影片巡迴發表會場上,《油症-與毒共存》影像書作者陳昭如說:「導演用很溫柔說故事的方式說這個事情,不會壓力或很沈重。是希望透過這個片子讓大家還能記得,這件事很重要、這些人還活著。」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非常榮幸,

邀請到資深媒體人麥若愚大哥,

來聊聊他心目中的十部推薦電影。

 

麥若愚的私房十大片單及推薦原因(點選片名可以看到介紹喔):

1.   《走出寂靜》德國
  一對聾啞父母與聽說正常女兒之間的動人故事,女兒從嫌棄父母到後來懂事轉變成為父母與正常
  世界的溝通橋梁,
1997年跑東京影展首次看到,極其震撼,超級感動,當年勇奪東京大獎,隔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期待已久,萬眾矚目,
2009
第十一屆台北電影節終於熱鬧登場啦!

您看過哪幾部片了?
有哪部片子最深得您心呢?
又有哪部片子非看不可,一定要推薦給大家的?
快快快!快來投下您的2009年台北電影節觀眾最愛影片
票選結果將會呈現在台北電影節的頒獎典禮上唷!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 人氣()

姚經玉(台北電影獎劇情長片組遴選委員)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一個在港邊討生活的男子,和他親生卻並不「合法」的七歲女兒之間,無法被分離的感人故事,在戴立忍的《不能沒有你》裡,鮮活呈現在我們眼前。本片控訴「法律無法解讀感情」,而全片以黑白呈現,也和男子「不能失去女兒」的想法一樣乾淨而純粹。片中呈現了親人之間患難與共的親密感,充滿了溫暖與人道關懷,在在令人動容。

 

《停車》Parking

《停車》Parking 

從一件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事開始,卻展開了一連串我們一輩子都可能遇不到的事…,《停車》如夢似幻,既迷離又真實!這絕對是近年真正好看又堪稱經典的國片,不僅張震的演出創下他從影以來的最佳表現,就連片中一一出現的名演員,也都不斷令人驚奇讚嘆…,導演確實功力驚人!台北夜,夜難眠,如此精彩的一個晚上,誰捨得早眠!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河上的愛情》Cry Me A River 

文∕彌勒熊(知名影評人)

 

         賈樟柯在這部19分鐘的短片裡,展現了過人精準的控制力,從演員走位,鏡頭設計,攝影機的動線規劃,構圖景物的選擇…等等,幾乎可說是幾近完美地在執行。影片從十年後碰面的兩組班對戀人再次相遇為始,帶入一夥人同為老師慶生的畫面,席間還提到身為文青的熱血過往,而賓主盡歡的場面外,卻出現了一組男女京劇演員正傳唱著歷史煙雲與情情愛愛,與現實做了個有趣的對比。

 

         耳酣酒熱後,四人熱切在牌桌前再續前緣,隔天清早的渡河與倆倆分開的對談,卻再也是已逝之愛的不可追回,導演拍著兩岸邊黑白成畫的屋舍,一條孤身前進的船舶,即使四人身體相依,卻再也喚不回那成為記憶的點點滴滴。整部片可以看到導演更為精準的算計,四位演員到位的表現加分不少,導演小試牛刀的作品,一樣蘊藏著說不盡的餘韻,並拍出了那份屬於中國人的含蓄與氛圍。

 

《河上的愛情》影片介紹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停車》Parking

文∕游惠君

 

          或許你不看紀錄片,或許你不是國片觀眾,但你絕對看過鍾孟宏導演的作品,從純水到SKII,從NissanLexus,或者《躺在你的衣櫃》MV,一般人會說他是從廣告跨界到電影,其實應該說他是從廣告重回電影。

 

         受到臺灣新電影的洗禮,而對電影懷抱無限憧憬的鍾孟宏,交大資訊工程系畢業後,前往芝加哥藝術學院研習電影製作,返國後卻遇上台灣電影的最低潮,因緣際會進入廣告圈從助理、副導做起,他的影像充滿纖細的質感與音樂般的律動,在廣告圈闖出一片天;期間他仍未放棄電影,短片《逃亡》、《驅魔》 與《慶典》連獲199495金穗獎優等短片,劇本《三重奏》(1994)獲得新聞局優良劇本獎。

 

        懷抱電影夢的人永遠無法忘情電影,2006年鍾孟宏完成第一部長片《醫生》,一部探討死亡的類劇情紀錄片,紀錄一位失去小孩的醫生面對癌症病童,如何在父親與醫生雙重角色中重新認識自己?主題感傷催淚,風格卻相對冷冽,獲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紀錄片雙年展亞洲獎優等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獲邀參加MOMA紀錄片雙周展。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