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6/29(一)19:30
地點:中山堂中正廳
紀錄:坐著主筆甲小編+站著共筆智大編
智編按:《找一張床》是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單元影片,導演亞歷克.多斯.桑度斯(Alexis Dos Santos)前年曾有一部《湛藍天空下》(Glue)於金馬影展播映,相信常跑影展的觀眾仍舊記憶猶新。本片聚焦一群年輕男女之間相濡以沫的狀態及故事,導演本人並親臨放映現場,與在座所有影迷交流互動。鮮艷的Old School Look(連背包都別上許多可愛別針),親切帶些調皮的態度,是對導演的第一印象。等到映後QA完畢,導演更在場外幫所有影迷簽名,現場大排長龍。而且不只親名,導演更會詢問、簽上每位影迷的名字,甚至幫大家畫上可愛插圖,友善度100%!緊接著進入本場映後QA實況…
導演:這是我的第二部作品。我是阿根廷人,在倫敦讀了三年的書,求學過程中遇見很多有趣的人事物。我想用這部電影去反映我在倫敦的三年生活,其中有很有趣的文化,很棒的音樂,呈現出我看到的倫敦。
Q1:電影最後寫說「獻給Johnny」,想請問Johnny是誰?
A1:他是我一個很重要的朋友,但他已經不在這世上了。
Q2:片中有一幕薇拉跟艾索的鏡頭,讓我覺得有王家衛的影子,請問導演是不是有受到王家衛的影響?
A2:我是超級王家衛迷,我的確很喜歡王家衛,但是在拍的時候我沒有特別想到王家衛的場景或是什麼,那也許是無形的影響。
Q3:結局出人意料,想請問劇本本來就這樣安排?還是導演另有改編?
A3:寫劇本時,有刻意去交織一些細微線索,薇拉跟艾索其實是住在同一棟建築物裡面,這也是我一直著迷的生命交錯安排。我是以比較作者式的單獨作業完成本片,在我的第一部電影《湛藍天空下》當中,工作方式就超自由,拍完之後自己拿著所有的膠卷,就在床上開始剪接,影片也就跟著完成了。
Q4:對於場景選擇,導演有什麼想表達的嗎?
A4:我特別選擇一個像倉庫的老公寓,一個年輕的外國男孩,從外地來到這個有很多歪七扭八,很像裝置藝術般的房子。這位年輕男孩可以用很少的錢,到有很多很酷音樂的小酒吧,這樣的世界是我想要描繪的。另外,影片的場景並沒有特別訊息想要表達,只是喜歡這些地方而已。
Q5:薇拉在片中不留她的真實姓名及電話給那個男生,為何導演想要創造這樣的一個情節?
A5:其實並沒有特別想到這個,只是覺得我想表達薇拉在感情上曾受過傷害,所以這個女生有點想要保護自己。而她和男生的相遇,原本只是抱著想要玩玩的心態。
Q6:全片的音樂性很強,在音樂或歌曲與影像上的搭配,導演是如何選擇?
A6:這部片講一個年輕人的故事,在倫敦這樣子的環境,音樂對年輕人有很大的影響。聽獨立音樂或主流音樂,或許是年輕人情感上的寄託。這些音樂素材的選擇,有些是非常不知名的音樂、很邊緣的音樂;有些則是Live Band。每首音樂其實都有背後的故事,我可能無法一一解釋給各位觀眾,但這些音樂都是我非常喜歡的。
Q7:為何片名取作《Unmade Beds》?
A7:有兩個意象,其中一個是男主角不斷數著自己睡過的床;另一個是主角不斷拍自己睡過的床。在寫劇本的時候,便以這兩個簡單的概念在走。《Unmade Beds》的言外之意,就是因為床舖沒有整理,所以會有很多之前與人做愛過後的痕跡,諸如此類。
Q8:即使導演說沒有特別想要傳遞的訊息,但是不是在描繪倫敦的地下文化與音樂場景?
A8:我並沒有文以載道,我的劇本就是專心寫一個男孩的故事,讓男孩尋找他的父親,並在倫敦交到一些朋友,些朋友也許是他對他父親感情寄託的替代品。另外也寫了一個女孩,有一些愛的故事,故事本身就說出很多訊息。
Q9:倫敦這個大都會,一樣有很多關於音樂、地下文化等等的方面。
A9:影片很特別的地方,是來自世界各個不同的國家邊緣的年輕人,在這個城市,在這個大都會邊緣的角落裡,渡過他們生命中的一段時間,電影就會說出這些年輕人想說的話。
Q10:我覺得跳傘這個橋段很有趣,請問導演是在何時拍攝跳傘這一段?
A10:因為老闆跟製片擔心演員發生危險,怕演員摔傷等等,所以跳傘場景是在最後拍的,而演員也都很喜歡跳傘這一場。
Q11:艾索的同志傾向,有沒有特別象徵意義?
A11:也許艾索自己也不清楚他是否有同志傾向,但他在整部影片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在尋找自己,而且我認為同志傾向在片中並不是那麼的重要。
Q12:本片最後會不會有原聲帶?
A12:會有!但是不清楚台灣會不會發行。
Q13:是不是西班牙人的英文都像艾索一樣流利?
A13:其實艾索這個角色一定被很多英文所影響,因為他的生父是英國人。演員的部分,劇組有請一個很棒的聲音表演教練,所以演員在這部分是沒問題的。
★★延伸閱讀看更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