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lgin
台灣觀眾認識賽吉.德沃茲佛應該是在十年前,他的《麵包來的日子》和《雜耍家族》先後在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參賽並大受歡迎,許多人當時因為爆滿無法進場觀賞而遺憾不已。之後近十年,再也沒有看到他的新作品,舊作也一直沒有人發行;原來他不堪一夜成名的困擾,躲回哈薩克去了,而代理他作品的發行公司出現財務危機,使得他的影片流通受到阻礙;現在,大家終於等到他的新作,第一部劇情片《圖班嫁給我》。
富生命趣味的「生活電影」
賽吉.德沃茲佛稱自己的紀錄片創作稱為「生活電影」,一推出總是打敗當年的無數作品,平均榮獲十數項國際重要紀錄片影展獎項,作品不多,卻已自成一格。這個1962年出生於哈薩克的導演,大學念烏克蘭航空學院,主修無線電學,畢業後當航空工程師,與電影結緣是很後來的事,但他有一種天生的慧眼和幽默感,能在貧瘠困厄的環境裡看到生命的趣味,影片呈現出來樸素卻又令人莞爾的生命樣態,眞招得舉世若狂。
盛名之累讓賽吉.德沃茲佛沉潛多年,終於在2008年拍攝個人的第一部劇情片《圖班嫁給我》,沿襲過去紀錄片創作的風格,讓影片呈現出素樸而清新的質感,不但拿下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首獎,也接連獲得另外十來個大獎。電影節趁此機會將兩部他的代表作一起邀來,讓觀眾有機會好好認識這位影壇奇才。
《麵包來的日子》-聖彼得小村的每週喜劇
《麵包來的日子》是聖彼得附近小鎮每週二的例行公事,這是有新鮮麵包吃的一天,合作社的老婆婆得找一群心不甘情不願的老人,鎮外已有小火車在等著,卸下一節裝了麵包的車廂,讓老太太和村民延著鐵軌踏著雪地推回去。
麵包上了舖之後,有人買不到想要的麵包而大發牢騷,有人買不足預定的份量,罵著老婆婆叫她別幹了,把工作讓給別人。老婆婆也不甘示弱,從沒罵輸過。攝影機倒是老僧入定般耐心地擺著,偶爾切換到舖外流連的羊兒,再回到舖內看老人們吵完了沒有。麵包賣完了,老人們倒又同心協力地和老婆婆把車推回去。沒有權威式的獨白,沒有操縱情緒的音樂,沒有人文主義的陳腔爛調,只有觀眾的會心一笑。
《雜耍家族》-呈現不同的真實生活
《雜耍家族》紀錄中亞到莫斯科之間長達兩千公里的漫長公路上,一輛得用手動發車的破巴士裡的一個家庭雜耍團。他們在沿途的小聚落停下來表演,塵沙飛揚的公路邊,爸爸負責打鼓吆喝,哥哥用牙齒咬起一個32公斤重的大鐵球,三歲和兩歲的弟弟妹妹表演赤腳走過碎玻璃堆,然後與哥哥疊成人形金字塔,媽媽一路上都待在巴士裡不下車。圍觀的人零零落落,卻看得很入神,只是這些人也沒有什麼錢可以賞給他們。
導演說:「我想呈現一種不同的生活,要拍攝真實生活是困難的,當你和被攝者生活在一起時,你已經打擾了他們,但如果他們不在意,而你又有大把時間,你就會捕捉到許多獨特的事物。」
《圖班嫁給我》-接連不斷的笑點蔓延
《圖班嫁給我》仍具有德沃茲佛的一貫風格,男主角阿薩在俄羅斯服役結束後,回到哈薩克,在姐姐和姐夫的家裡幫忙放牧,渴望成家立業。在這一望無際的廣大草原中,只有一名適婚女子叫圖班,阿薩在姊夫的陪伴下前去求親,緊張地大談沒人聽得懂的海軍經驗和海底八爪魚!只是圖班不肯嫁給他,嫌他耳朵大!一個接一個的笑點,觀眾一看就知道是源自他過去的紀錄片風格。
導演表示:「對劇組來說,在這樣一個偏遠的地方拍這麼久的戲是非常辛苦的,那裡的自然環境也很嚴峻。對演員來說,最困難的事就是要跟那些動物一樣厲害,因為那些動物在片中的表現都非常搶眼,演員就該比他們出色。我們將在那邊生活的經驗帶入電影,讓它們影響故事的建構。最後,電影像棵樹那樣成長發展,很多事情都無法預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