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teven(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這部德國電影以寫實的風格勾勒起當時東德的文化風氣,並用相當寫實的對立衝突來對應著本片以當時同性戀者所面臨的窘境,簡單的劇情架構,導演卻巧妙的把一些具有象徵意義的情節融入其中,頗有導演主觀意識的批判味道。整部片始終都以寫實的風格貫穿全片,富有深意的畫面構圖也精準表現出片中角色的心理層面。
這部片的劇情大綱-影片描述一名羞於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老師菲利浦,與女同事逐漸產生情愫,一位意外的訪客,竟勾起他壓抑多年的祕密。不久他邂逅了一名年輕男子,旋即陷入狂戀,三人卻因此都陷入痛苦深淵。
描述同性戀生活的電影通常都把焦點放在主角關係之間的描述,卻很少像本片以主角為中心而擴大到當時德國人們對於同性戀的觀感,和同性戀者複雜的心靈掙扎和衝突,不僅是敘述片中角色的感受,導演更運用情節的穿插,而表現出當時觀念歧視的風氣。
開頭所呈現出來煙火聲和救護車聲歡喜和悲傷的強烈對比,也適切表達出當時同性戀者面對自身用外界觀感掩飾的假象來包裝的真實情感,而這些內心的情感卻只能埋藏的心中無法表露出,表面的歡愉卻隱藏著內心不被承認的悲傷情緒,導演在片中安排不少悲喜交加的場面,像是片中的同性戀酒吧,在歡樂氣氛之下,參與者卻各自隱藏者心酸的過去,而這種歡樂氣氛,其實也是為了隱藏內心中無法抑止的悲傷情緒。
片中更用歧視的主題貫穿全片,當時社會對於同性戀的觀感,認為這是不正常的關係,然而這種加諸在同性戀者關係的負面標籤,在他們的心中卻是如此自然的關係,就像是一般情侶的關係一樣,片中以主角菲利浦的觀點出發,身為高中老師,在面對要灌輸學生社會知識的責任之下,又必須要兼顧自己性向的本性,理性和情感相互衝突的情況之下,他必須在兩難的處境來為自己做決定。
本片以相當強烈的社會道德衝突面為重心,精準剖析當時社會對於同性戀者的迷思和歧視,電車中的種族歧視欺凌行為,人們從旁觀者的角度慢慢去反抗著不合理的對待,然而對於當時的同性戀來說,保守的風氣讓他們無法自由自在地表現出自己的情感,而這些負面觀感卻也是社會所加諸的另外一種欺凌行為,雖然沒有形於外,卻從外界人們的強烈反感之中,感受到同性戀者在社會中的卑劣地位。
當主角撞見同性戀者被人欺凌,自己又是同性戀者,卻無法勇敢站出來伸張正義,反而快速從旁邊經過,其實也表現出他對於社會觀感的恐懼和無奈,而面對種族問題人們願意勇於伸張正義,面對同性戀的問題,人們卻因為害怕社會觀感而卻步,菲利浦表面生活符合社會期望,不過卻是和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背道而馳,只是沉重的社會責任把真實性向掩蓋住,而再度挑起的情感漣漪,也是他自己性向的探索之旅,這個過程中也從了解自己感情走向,進而去了解其他同性戀者的真實處境。
人與人之間基本的關心和照顧,蒙上同性戀的色彩,卻整個都變調了,而這種不自覺的厭惡情緒,卻是出自於人們根深蒂固的歧視心理,外界所看到的是同性戀者和當時社會風氣對立的特異獨行,卻沒看到這種"特異"關係的真實情感流動,就如同菲利浦在一開始進入同性戀酒吧所感受的濃烈情慾,對於同性戀者的關係也就以為是如此,走出酒吧面對真實生活,卻又必須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菲利浦面對自身情感和外界觀感的強烈拉扯,本片就是呈現出這種寫實極具張力的衝突面,而這種衝突面也增添了本片的戲劇張力,推薦給喜歡劇情片的朋友囉。
本文轉載至「Steven的外語片世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