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_coming out_01.jpg 

Rick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身為東德史上唯一一部同志電影,《出櫃宣言》(Coming Out, 1989)呈現了這個類型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議題,不只是角色對於自身性向的掙扎,同時也是對於社會歧視感到不平的悲鳴。

         一開場的破題,歡騰的煙火被救護車的警報聲劃破,服藥過量的Matthias在急救後,道出自己身為同志的自殺理由。如同令所有同志感到折磨的,就是出櫃前所要面對的心靈交戰,以自殺的痛苦來呈現這個過程,Matthias一開始就發表了他的出櫃宣言。自此同志的身份便顯得自在,他出沒在同志酒吧,在家人面前與男友親密的互動,以及在公眾場合與男主角的搭訕。他選擇揭露自己同志的標記,換取一個更坦蕩自主的行為自由。


         男主角Philipp則是另外一種典型,他對性向感到模糊與不解,原本以為與同校女老師Tanja的交往,讓他可以走向穩定的異性戀體制,卻在一次與昔日情人意外的會面後,激起他所隱藏的同性愛慾。Philipp所面對的過程,就是他未發表的出櫃宣言書寫的開端,只是不若Matthias那麼的直接破題,他一直在引言裡轉圈圈,還不知該如何地像Matthias那樣,坦蕩的對陌生人表白自己的同志身份。

       Philipp
的優柔寡斷其來有自,同性戀不只意味著與社會制度的脫離,也同時與自然生命循環產生矛盾。婚姻、家庭這些體制放棄了同志,身體的生殖性更是對同志感到無可奈何。聖經中索多瑪城的陰影一直唾棄著這個族群,讓同志在基督教世界裡顯得罪惡。平等的觀念至福到了有色人種,對同性戀的歧視的眼光卻難以從多數優勢的異性戀者身上抹去。成為弱勢的恐懼讓出櫃宣言的發聲顯得滯礙難行。人類一直搞不定腦袋裡的東西,Philipp搞不定他喜歡同性這件事,眾多人也搞不定接受異己的包容力。

         《出櫃宣言》以一種類型的典範談論同志議題,它用Matthias的大眼睛呈現同志的陰性魅力,讓Philipp的木訥憨厚傳達可愛的男性特質,銀幕情侶的配對猶如BottomTop兩種角色印象的相襯;它呈現同志對於自我性向掙扎的過程,是幾乎所有同志文本樂於談論的題材;片中更充斥著各種同志文化圖像,在酒吧裡,男人之間貼身的熱吻、蓄鬍的變裝者、對於身體接觸的開放、與陌生人的調情等等。酒吧在電影裡彷彿成為一個同志世界宣洩文化特色的一個出口, 當然還有那個宛如《孽子》裡新公園場景的森林。作為東德第一部同志電影,《出櫃宣言》顯然是同志片的一種典型示範,這種同志的典型呈現,所要對話的不只是 同志觀眾,更包含了異性戀族群,以作為酷兒對外自我表述的一種宣洩。

         Philipp
徘徊在TanjaMatthias之間的愛情,在觀眾眼裡產生三種憐憫:為Tanja犧牲的愛情和身體感到悲傷、為Matthias奉獻的清純愛苗感到可惜、為Philipp的不知所措感到嘆息。三種憐憫代表三種身份的觀點:異性戀的、同志的、以及躲在櫃子裡的。這種掙扎想必還要持續好幾個世代,也許永遠都會存在。身為老師的Philipp最後以在課堂上沉默作為結束,也是他出櫃宣言的接續,至於怎麼書寫下去,也就看觀眾怎麼去期望了。

 

本文轉載至「總髮遊

出櫃宣言電影介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