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最新公告

★★2009第十一屆台北電影節圓滿落幕!精彩畫面請到相簿瞧一瞧 !(點這邊)★★

 

部落格文章繁多,請各位 善用左側「文章搜尋」功能, 找到您想閱讀的文章!★

 

★★台北電影節的相關新聞、資訊或觀點等文字,皆以台北電影節官方網站及部落格作為主要露出平台,如有其他網站或私人空間等出現與台北電影節相關之不當言論,屬於個人言論,並不代表主辦單位之立場,特此告知!★★

辦公室節目部同仁推薦片單第二彈!

由於大家每天都在跟這些電影接觸,所以一定對影片有某種程度的熟悉,

也確實具有說服力,更也藉此介紹同仁給各位網友認識(其實這是主要原因),

以下是來自我們電影節現場執行「小彤」的十大推薦片單(點選片名可以看到介紹喔)

 

1.  《幸福的彼端我喜歡這主題,這種影片氛圍。

2.  《懼乳:傷心的奶水》:影片介紹很是吸引我,關於女導演或女性議題我都喜歡啦。

3.  《女僕我喜歡這種女人勾心鬥角片子。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影人十大如雪片般飛來,

這次榮幸邀請到資深電影學者及影評人張昌彥老師

來聊聊他心目中的十部推薦電影。

 

張昌彥老師的私房十大片單及推薦原因(點選片名可以看到介紹):

1.   《穿制服的女孩》影史經典的首部德國同志電影,35年前在日本看過一次,那時片名叫做《制服的處女》,今天看來電影手法還是很厲害。

 

2.   《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焦點導演Rob Epstein的同志題材紀錄片,不只侷限在同志人權,更廣泛延伸到對所有少數族群人權的觀照,比《自由大道》更值得一看。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大推薦片單」實在是太有趣囉!

在跟影人邀稿的同時,也讓智編我拉著辦公室節目部同仁一起玩!

由於大家每天都在跟這些電影接觸,所以一定對影片有某種程度的熟悉,

也確實具有說服力,更也藉此介紹同仁給各位網友認識(其實這是主要原因),

以下是來自我們活動企劃「Rancy」的十大推薦片單(點選片名可以看到介紹喔)

 

1.    《沒問題俠客修理世界》:實在是太有趣了!他們實在是太狂熱了!

2.    《電影中的同志》看到許多好萊塢電影背後隱藏的同志意味。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3m.jpg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凱薩布蕾亞之藍鬍子》、《世界屬於誰?》目前熱烈搶票中,敬請各位影迷把握良機,以免向隅!

 

鴻(詩人、影像、劇場工作者)

 

       莒哈絲曾以她在中南半島度過的青少年經驗,作為多部互相關涉的小說和劇本之藍本,包括最為人熟知的《情人》,與《中國北方來的情人》、《副領事》、《勞兒之劫》、《印度之歌》等等,而其中最具有現實色彩、又最富象徵寓意的,當屬《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小說中的女人是法國遺孀,正如莒哈絲的母親,曾經無望地經營一塊屢遭海水倒灌的田地,負債累累,還照三餐被銀行追討地租。在極端窮困之下,鼓吹村民同心建造抵擋海水的堤壩,成為唯一的生存希望。然而,非常像薛西弗司的不可能任務、或愚公移山,苦心搭造的堤壩旦夕便遭海水摧毀。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問題人生》Life is All You Get  

文∕小智(電影部落客)

 

 (本文內含部分劇情,請謹慎觀看

 

         《沒問題人生》(Life Is All You Get)為《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導演沃爾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1997的作品,並找來好兄弟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擔任編劇。全片以柏林作為背景,默默讓鏡頭對焦主人翁的生活,並擴及主人翁週遭親朋好友的生活,來刻畫他們於社會生存時的孤獨、溫情,以及悵然若失。

 

         反諷的片名,只能說「人有旦夕禍福」,男主角的命運就是如此不OK,不僅失業,還莫名奇妙誤傷警察,更有無辜染上愛滋的危機。在影片時空賦予隱忍、壓抑,甚至是憤怒的氣氛之下,所表達的還是「生活」這個母題,一如英文片名「Life Is All You Get」所示的「生活即是你的全部」。就像影片開場,一方是無政府主義者在街頭暴動,一方又是男主角跟老姊女友進行無激情的性愛,最後淪為敗興收場。您可以選擇外出暴動,也可以選擇翻雲覆雨,這就是您自己所選的生活。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美小輯」,非常驚喜!

帶給大家智利、祕魯、烏拉圭、巴哈馬、墨西哥等國精采電影,

當然也搶先讓大家觀賞預告片花,

一睹拉美影片精采魅力!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wib01.jpg 

文∕Steven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這部保加利亞電影以絕妙有趣的情節發展去闡述人生哲學,本片改編自德國作家Ilija Trojanow的同名小說,編劇以機智風趣的對話編排來表現影片中所要表現出人生哲理,簡單有趣卻不失寫實味道,而帶有狂想色彩的情節更讓觀者有種人生寓言的味道,精準有力的過去和現在的交錯剪輯,更是用的十分出色。

 

         這部片的劇情大綱-為了一探自己過去,他決定展開這趟「回家」之旅…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世界轉角遇見愛》The World is Big and Salvation Lurks Around the Corner 

文∕武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達人)


         我是誰,為何存在?


         這是哲學家的老生常談,還是我們夜闌人靜時,內心深處的呢喃低語。


         我是誰,是一個名字,是眾人眼中的形象,亦或是生命點滴堆砌而成的回憶。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wib.jpg 

文∕小智(電影部落客)

         每逢台北電影節,總是讓我暗地盤算到底哪一部片,得以騙走我第一滴淚。回想去年,德國的《當櫻花盛開》(Cherry Blossoms-Hanami)狠狠奪走我第一滴淚水,對於片中闡述的親情及愛情,現在回想起來仍舊津津有味。來到今年,聽說戴立忍執導的《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以及馬來西亞導演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的《戀戀茉莉香》(Talentime)同樣都是超級催淚彈,但畢竟看片順序有先後,在尚未觀賞兩部影片之前,反而是保加利亞導演史帝芬柯曼達瑞夫(Stephan Komandarev)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在世界轉角遇見愛》(The World Is Big and Salvation Lurks Around the Corner),率先奪走我今年電影節的第一滴淚。雅俗共賞的故事情節,笑中帶淚的劇情刻畫,尤其是那溫暖的親情闡述,最能打動人心底層最原始的悸動,引起深刻共鳴。

         片中年幼的亞歷山大,曾經對自己的父母說:「我想要回家。」不過共產主義的壓迫,讓一家子總是回不了家。等亞歷山大長大成人,一場車禍,反而開啟了他的回家之旅;一通電話,同時也開啟了祖父百丹(米基馬諾洛維克Miki Manojlovic飾演)的尋孫之旅。爺孫兩人,於某種程度都有實質「出走」意味,但卻毫無難以跨越的親情鴻溝,抑或似近實遠的情感差距。一台協力車,帶出一場關於「記憶」的旅程,並具有公路電影的閒適調性。導演巧妙在影片的直線敘事當中,穿插爺孫兩人的回憶,其中偶有悵然若失,偶有嘻笑溫暖;好似溫柔浪漫,好似渾沌澎湃,兩者相互依偎,相互融合,這就是本片真正迷人的地方。

        全片壟罩在巴爾幹國度的壓抑共產氛圍,不過導演並不詳加描述,反而只是清描淡寫帶過,以一種哀而不傷的勇氣,展現苦中作樂的幽默感。可從片中看出導演對劇情存在精巧算計,不僅戲劇結構完整,台詞更耐於推敲,或許「完整」到讓人稍嫌釜鑿痕跡,但整體劇情依舊予人舒適之感。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h.jpg

文∕小智(電影部落客)

 

         影片初始,風光明媚,女孩信步走至家門前,一個不小心被門檻絆倒,卻以大無畏姿態繼續前行。當中沒有尷尬,沒有羞赧,我們反而看到一位自信開朗的女孩形象。傳統中國社會賦予女性「主內」的刻板價值觀,在徐童(Xu Tong)執導的《麥收》(Wheat Harvest)當中反而蕩然無存。女性形象是富有尊嚴,是堅韌不拔,同時也是潑辣引人注目的。

 

         之前在雲南及香港放映,本片即引起觀眾極大爭議。原因在於片中記錄性工作者樣貌,雖說毫無裸露及限制級畫面,但卻有觀眾質疑導演在未經部分人士同意下拍攝,會對她們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畢竟特種行業在中國屬於違法刑事案件,於是強烈主張撤換該片。有鑒於此,台北電影節作出應變方式:限定「十八歲以上」人士現場購票,並簽署觀影同意書方能入場觀賞。

 

         如此決定,於我心中甚感可惜,因為我不覺得事情能有那樣誇張,且本片確實非常好看。關於性工作者題材電影,我們可以在《榴槤飄飄》(Durian Durian)或是《性工作者十日談》(Whispers And Moans)等「劇情片」中見識,但以「紀錄片類型來說,本片實屬罕見。

ti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